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丨峭壁凿洞瑰宝惊世 莫高石窟“艺”耀千年

图片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公元前139年,即西汉建元二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团由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使西域,敦煌站上了世界历史舞台。
  在这条联通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上,敦煌成为了繁华之地,佛教也经此传入中原。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开窟修行,莫高窟由此诞生。
  10月20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甘肃省委网信办、甘肃省文物局主办,中国甘肃网、快手甘肃承办的“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来到敦煌,来自中央及省市县各级网络媒体记者、商业平台编辑、网络名人等组成的采访团走进莫高窟,近距离感知佛教文化、全方位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续写甘肃石窟故事。
图片
  走进洞窟,一尊尊佛像、一幅幅壁画、一个个开窟造像的故事,犹如时光机将采访团的成员带回那个古老的岁月,但听驼铃声声、佛音袅袅……
  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繁荣,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不断联通交融,莫高窟逐渐成为当地居民及过往客商虔心礼佛、保佑平安的宗教圣地。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朝代开窟造像,历时千年,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石窟群。
  由于信仰的力量,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纷纷出资开通造像,这样繁荣的开窟景象,整整延续了1000年。据考证,至初唐时,莫高窟便有“窟室千余”,无论是建造规模还是艺术水平,都达到了历史巅峰。
图片
  公元14世纪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莫高窟的光芒也逐渐暗淡了下来,并沉寂于大漠戈壁500余年。
  进入20世纪,道士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数万卷4至11世纪的写卷和绘画,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敦煌再次登上世界的舞台。
  而莫高窟的这一次“亮相”,惊艳了世界,其蕴含的艺术力量,更是折服了世界。人们发现,东方文明史上因为信仰而铸就的不朽丰碑,历经千年岁月沧桑,却依然矗立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
  此后的20余年里,世界上兴起了“敦煌学”,莫高窟也不再只是礼佛修行、祈福保平安的宗教活动圣地,而一举华丽转身、闻名于世,成为了艺术的殿堂、世人研究的对象。
图片
  至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敦煌莫高窟终于有了专职人员的管理。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国家正式参与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随即,敦煌文物研究所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开始对危岩进行加固,并对壁画、塑像的病害展开系统化、科学化的保护和治理。
  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1987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的莫高窟,窟群全长1600余米,分南北两区,有壁画、塑像的洞窟达492窟。其中,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最大彩塑高35.5米,最大壁画约47平方米。
  据敦煌研究院资料显示,石窟以彩塑为主体,四壁及顶均彩绘壁画,地面漫铺花砖,窟外有窟檐(或殿堂)、栈道,窟窟相通相连,是以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
图片
  莫高窟石窟形制以中心柱窟、覆斗顶形窟、中心佛坛窟等为主,也有一些异型窟。彩塑有佛陀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罗汉像及高僧像等。
  壁画题材则有表现佛陀、菩萨、弟子等的单身画像(即尊像画),有叙述释迦牟尼从入胎、出生到成长、悟道、降魔、成佛等故事画,有表现佛陀在成佛前的若干世忍辱牺牲、救人救世的故事画,有描绘佛陀度化众生的因缘故事画,有以汉族传统神话为主的某些神话故事画,有描绘佛教传播中佛陀、菩萨、高僧事迹为题材的佛教史迹画,还有以佛教经典为内容的佛教经变画。
  这些精美的造像与壁画,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精湛艺术的高度水平和有关时代的绘画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中国、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区古代有关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政治斗争、民族关系、中外往来、社会生活、民情风俗、生产技术、建筑服饰、刀兵甲胄、典章文物等发展演变的形象资料,具有珍贵的艺术和历史、考古价值,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连续修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群。
图片
  走进莫高窟第一大窟——第96窟,该窟建于初唐,洞窟直通崖顶,高40米,窟外有九层木构建筑,高45米。窟内徒壁无画,依崖塑敦煌石窟中最大塑像。高度仅次于四川乐山石刻大佛(71米)和四川荣县石刻大佛(36米余)。在泥塑造像中,其高度为全国之冠。
  第257窟里,绘有北魏时期的壁画。壁画通过八个场景,展示了鹿王救人、溺人行礼、国王与王后、溺人告密、捕鹿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人指鹿和九色鹿的陈述等故事情节。色彩运用极致精妙,被认为是北魏洞窟中最优美的作品之一。该壁画,也是研究北魏时期绘画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了解当时的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第220窟,保存有“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的墨书题记,为洞窟断代提供了确凿依据。南北壁通壁分别绘西方净土变和东方药师经变,场面恢宏、色彩瑰丽、人物众多、构图精细,为唐代佳作。东壁绘维摩诘经变,其中的维摩诘像乃人物画之精品。下部绘听法的帝王群臣,与传世初唐画家阎立本的名作《历代帝王图卷》相比毫不逊色。
图片
  飞天乐舞、反弹琵琶、佛陀菩萨……
  敦煌石窟里的艺术,绵延千年,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其艺术形式既继承了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吸收南北朝和唐宋美术艺术流派的风格,又不断接受、改造、融合域外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一部佛教美术艺术史及其中国化的渐进历程。
  近80年来,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潜心保护文物、研究敦煌学、弘扬敦煌文化,不仅文物的病害得到了有效的科学治理,数字化保护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
  不仅如此,敦煌研究院还全面担起了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和庆阳北石窟寺的管理保护工作,形成了“一院六地”的管理和运行格局,让甘肃的石窟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治理、文化艺术得到了更好的宣传弘扬。
图片
  一个名字,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一个石窟,闪耀着艺术的灰暗与光芒。走出莫高窟,回望这座千年石窟,不禁令所有人感叹:人类敦煌,心向往之!
  “来到甘肃,从麦积山石窟开始,沿着石窟走廊,一路走来,让我对我们国家的石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顶端新闻记者王佳卉说,“敦煌莫高窟是我最期待的地方,这里的壁画令人震撼,就仿佛看到了千百年前工匠作画的场景……”
  王佳卉表示,作为新闻人,了解了甘肃的石窟后,更加激起了她对石窟文化的探索兴趣,除了做好甘肃石窟的报道工作外,后续还将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国内其它地方的石窟,探寻石窟与石窟间的历史联系,用文字记录文化、用画面展示艺术,更好地传播中国石窟文化。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