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德农业周在盐城开幕,十年相约结出累累硕果

昨天上午,第十届中德农业周在盐城开幕。中德农业周是中德两国农业合作的品牌项目,本届活动以“中德农业合作十年 共筑可持续未来”为主题,设置开幕式、技术培训、实地考察等系列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商协会、企业家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多方位多层次交流。

图片

图说:第十届中德农业周在盐城开幕。主办方 供图(下同)

作为本届中德农业周举办地,处于北纬33度的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属于农业优势区域,农业生态承南启北,现有1165.26万亩耕地、4553平方公里沿海滩涂,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是长三角地区面积最大、生态最好、体系最全的平原农业区,拥有江苏最大、最有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

2014年,中德政府共同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其中提到为进一步深化两国农业互利合作,双方决定实施“中德农业现代化种植示范农场”项目。2015年,在中德两国农业部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成功落户江苏农垦黄海农场。近10年来,德国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培训体系为盐城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了不竭动能,较好完成了项目的投入与产出,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德国累计在江苏投资涉农项目26个、总投资超过3亿美元,2023年江苏对德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2.5亿美元、同比增长36%。

图片

图说:开幕式现场。

位于黄海农场的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里,即将成熟的水稻,已经开始沉甸甸地弯下腰,籽粒饱满,色泽鲜艳,昭示着又一个丰收季节的到来。江苏农垦黄海农场技术员史志表示:“通过中德农业合作项目的实施,我们示范园的水稻产量基本上达到1300斤每亩,比正常的田块多产50—100斤,同时我们还制定完善了一整套适宜稻麦两季的种植方案,可以保障粮食的可持续生长。”

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是中国与欧洲发达国家之间最大的农业合作项目。德国政府为项目进行注资,委派两名德国专家常驻园区负责项目运作,9家德国跨国农业农机企业无偿为项目提供1000多万元农机设备、农业投入品及技术支持。黄海农场则为项目提供耕地和相关生产资料及人员,配套设施累计投资近亿元。

图片

图说:交流分享环节。

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农机项目部负责人刘天星表示:“德国的技术装备先进,但也必须与我们的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相结合,最典型的是中德农业示范园创新的稻麦、稻油水旱轮作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将传统的水田整地改为旱整旱平,发挥了德国大马力农机的高速、节能作业的突出优势,节省了大量用水和作业费用,提高了作业效率。”

去年11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8部门联合发文,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盐城作为全省唯一的设区市成功入选,成为省内第三家整市创建单位。作为江苏省农业大市,盐城粮食总产常年保持在140亿斤以上,以占全国0.6%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1%的粮食、1%的肉类、2%的蔬菜、2%的水产品和3%的蛋类,是长三角中心区农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

盐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盐城持续擦亮现代农业、绿色能源、美丽生态“三大名片”,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同时,盐城将通过中德农业示范园项目在促进技术融合创新、完善农业培训体系、搭建产业合作平台等方面作出诸多有益探索,阶段性成果显著,也为农业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经验、新样本。

新民晚报记者 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