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秋乏”说的是不是你?入秋后“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来”,到底是不是病?

图片

来源/东方IC

年轻人调侃:“春困、夏倦、秋乏、冬眠,四季如梦”。虽是一句玩笑话,但入秋之后,很多人容易出现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哈欠不断等情况。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姜恺副主任医师的门诊,最近就迎来了好几位“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来”的病人。

“实在是太困了,睡不饱,根本睡不饱!”28岁的陈小姐因乏力、白天提不起精神,来到姜医生的门诊,“这都快两周了,上班经常不自主地打瞌睡,工作效率很低,这可怎么办才好!”

姜恺一边翻看陈小姐“一切正常”的体检报告,一边安慰她。在全面了解情况后,面对患者绵绵不绝的“困意”,姜恺并没有特殊处理,只是从生活上给了一些指导,让陈小姐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并且减少摄入油炸食品、奶茶、咖啡等,同时适当增加健身操、快走等户外活动后,就让其回家了。

姜恺告诉记者,自入秋以来,因“秋乏”前来就诊的患者不在少数,不少还是陈小姐这样的年轻人。上班没精神、上课老犯困,体检却一切正常;可问题出现了,又不能不解决,很多人因此来到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那“秋乏”到底是不是病呢?姜恺解释,引起“秋乏”的原因有很多,但多数情况下是生理性的,它是秋季来临后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季高温高湿,人体大量微量元素随着汗液流失,加上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偏弱,身体处于一种相对透支的状态。进入秋季后,人体需要重新适应气候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乏力、倦怠。

其次,不合理的饮食也是导致“秋乏”的重要原因。“随着气温降低,很多人食欲大开,积极‘贴秋膘’——摄入大量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而消化系统不堪重负,进补不成反而导致身体困顿、精力不济,容易犯困。”姜恺指出。

此外,随着霜降等深秋节气的到来,日照时间减少,人们在室内的时间相对变长。人体在暗光环境下,褪黑素分泌增加,更容易感到困倦;加之室内空气流动性差,氧气含量下降也会进一步导致疲劳感的加重。

“秋乏与情绪也有着一定关系。”姜医生透露,“季节性情绪失调作为通常发生于秋季末和冬季的一种感情的或者情绪的失调,会让人感觉苦闷、情绪低落,从而产生疲乏、嗜睡等症状。”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季节变化还是饮食原因导致的“秋乏”,一般通过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增加户外运动、多晒太阳等都能有效改善症状。

“如果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不能改善‘秋乏’,或有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心功能不全等疾病时,要注意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早诊断、早治疗。”姜恺提醒,当天前来复诊的许阿婆就是因疾病导致的乏力。

原来,许阿婆两周前因乏力、嗜睡初次就诊,自诉半年前在家中不慎跌倒,右下肢骨折后几乎没有外出走动过,一直在家休养。近3个月来,许阿婆出现食量逐步减少,身体愈发消瘦的情况,平时常常打哈欠,有时吃着饭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家属觉得不对劲,便立刻把许阿婆送到了医院。经检查,许奶奶被诊断为中度贫血,还伴有低钾血症。经过及时药物治疗,目前许阿婆的贫血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精神也好了很多。

“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也会导致乏力症状,需要引起警惕。尤其有吃饭不规律、严重偏食情况的市民更要注意,别让‘秋乏’背了锅,更别因‘秋乏’耽误了病情的诊治。”姜恺指出。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