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小锔大艺”成就残缺美

在肥城市安驾庄镇护驾院村,有一项古老的民间手艺,它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也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那就是尚氏锔艺。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氏锔艺在历经五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后,如今正在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张靓丽名片。

历史渊源:古韵悠长 技艺传承

北宋时期《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了宋代锔艺匠人的形象。作为变废为宝的民间绝活,锔艺是一门细法活,有24样72种136道之说,非常考验匠人的心性、眼力和分寸,找碴对缝、捧瓷、打孔、镶锔钉……

图片

尚氏锔艺传承人所在的安驾庄镇,北有群山怀抱,南有汶水滔滔,良田沃土,人杰地灵。当地百姓有着悠久的饮茶习惯,嗜茶好古,对饮茶器具颇为喜爱和研究,勤于稼穑的农耕本色为包括锔艺在内的红炉技艺提供了沃土,而悠久的品茶习俗又为锔艺的提升创造了机遇。正是在社会需求和人文环境的孕育熏陶中,尚氏锔艺以其独到的修复锔补技术和蕴含的节用思想、审美理念发展成熟。

俗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手艺。在资源匮乏的年代,瓷器十分珍贵,一旦破碎,特别令人惋惜。于是,民间的手艺人便开始琢磨修补瓷器的方法,后来慢慢演变成一种专门的手艺。在过去,走街串巷的锔匠们常常用嘹亮的吆喝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他们凭借一双巧手,让一件件破损的瓷器重获新生。锔瓷技艺主要分为“粗活”和“细活”两种。所锔器物主要以生活器皿为主。“细活”,即使用较小的金刚钻,主要锔接小器物,如茶壶、茶碗、瓷罐等,做工的精细程度较高。“粗活”以锔器型较大的器物为主,如大缸、瓮等。两种锔艺共有的工艺流程大致为:制锔——制钻——拼接——打眼——镶锔——后期处理。“细活”程序较为复杂,主要的工艺流程可分为八个部分:制锔——制钻——制作铁粉——拼接——打眼——镶锔——涂铁粉——上锅蒸煮。

匠心独运:金刚钻下 瓷器重生

尚氏锔艺,是众多锔匠中的佼佼者,其精髓在于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匠心。尚乾坤,这位80多岁的老艺人,是尚氏锔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他从事锔艺六十多年,每一件经过他手的破损器具,都能焕发出新的生命。

图片

锔补一件器物,需要先摸底,观察破损程度、材质和年代。然后,再进行清理、找茬、对缝、捧瓷、设计、打孔、上锔、锻制、镶边、做件、包口、雕花、刻字、封漏等一系列繁琐而精细的步骤。每一步骤都充分体现了祖先变废为宝的匠心智慧。

尚乾坤老人手中的金刚钻,是尚氏锔艺的重要工具。他将金刚钻绕到拉弓的弦上,然后拉弓,就可以在要修补的瓷器上打洞。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极高的技艺和耐心。每一次打孔,都要精准无误,才能确保修补后的瓷器既美观又实用。

文化名片:乡村振兴 非遗赋能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尚氏锔艺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更是一张文化名片。它承载着安驾庄镇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近年来,尚氏锔艺受邀到外地传艺表演,参加各种非遗博览会和展示活动,其影响力日益广泛。外地慕名者纷至沓来,不仅为了欣赏这门古老的技艺,更为了感受那份来自乡土的温暖与力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安驾庄镇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独特优势,大力传承弘扬“非遗”文化,让地方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梁瑞雪 荆秋慧)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