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 满屏网梗,该管吗?

图片


    


“尊嘟假嘟”“你个老六”“笑鼠”“修勾”“丸辣”“细狗”“鸡你太美”“报giao”“awsl”“雌竞”……这些网梗,如果不借助网络搜索,你能懂几个?

  


互联网时代,年轻人已习惯了在线上用热梗和表情包聊天,网梗似乎成为了社交的某种“硬通货”。万物皆“梗”,言必带“梗”,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和网络语境。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网络烂梗频频出现,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令人费解。看不懂、接不上的“梗”越来越多。


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这是国家层面首次针对编造网络黑话和烂梗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图片


在“有梗”已成为年轻人间的“幽默认证”、“玩梗”更是“社交硬通货”的时代,为何要对网络烂梗动真格?年轻人“玩梗”该干预吗?有人认为,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时不我待;有人觉得存在即合理,网梗无伤大雅。你怎么看?



01
网梗一茬接一茬 一不小心就落伍


dddd、nsdd、awsl、xswl、kdl、nbcs……一些新闻话题评论中,冷不丁一个缩写梗,让人摸不着头脑。拿歪曲汉语词汇的音、形、义来说,这种现象在短视频中仿佛是流行时尚,比如“太酷啦”变“泰裤辣”,“小狗”变“修勾”,“集美”指“姐妹”,“康康”代替“看看”,还有“栓Q”(无语、讨厌)“芭比Q”(完了完了)等所谓网梗,实在让人看不懂。


在网速越来越快的时代,网梗越来越多变。网友造梗不断,通“梗”膨胀,不出两月,那些响当当的什么“蓝瘦香菇”“宝宝不哭”“Duang”“Giao”就被抛弃。


从此前的“我太稀饭了”“奥利给”“蓝瘦香菇”,到如今的“绝绝子”“yyds”……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网民甚至干脆用字母、数字来代替汉字,比如“深藏blue”“666”等。


现在,很多孩子张口闭口就是“芭比Q了”“你个老六”,还把“真的栓Q”“慌得一批”等词语带到课堂上、写进作文里


图片


不仅仅是未成年人,很多成年人“网言网语”讲多了,也会变得笨口拙舌、语言干瘪,如开心激动就高喊“YYDS”,夸奖就说“绝绝子”,时常万般思绪到了嘴边,只能冒出一句“awsl”(啊我死了)。


还有一些词汇,不同圈层已完全是相反意思——当成年人还在用“奥利给”表达给力的意思时,小学生们早就把它归为排泄物了。


一些中性的“梗”或许还无伤大雅,最可怕的,是越低俗、越莫名其妙,越有流量的黑话烂梗。有的烂梗毫无营养,内容空洞、语义歪曲;有的黑话隐晦表达,含沙射影、充满恶趣味。


比如,“鸡你太美”这个梗来自于在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艺人蔡徐坤运球的视频,配乐中有一句歌词是“只因你太美”,网友觉得这句歌词听起来很像“鸡你太美”,加之蔡徐坤在视频中像舞蹈样的运球十分喜感,所以这句话就流行起来,不少人用“鸡你太美”进行调侃。


类似的“烂梗”还有“栓Q”。据钱江晚报报道,“栓Q”这个词最早来源于2021年5月份。当时来自广西桂林阳朔县的70后农民刘涛用一段中英文双语介绍桂林阳朔山水,翻译完“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后说了一句“欢迎来到桂林,欢迎来到阳朔,谢谢你(栓Q)”,因此走红。视频中略显搞笑的发音引发全网关注,其中视频结尾表达感谢观看的“栓Q”成为了一个全网流行的网络梗。因人们在特别无语的时候有“我真的会谢”这种阴阳怪气的语调,后来与“thank you”结合就演变成了“栓Q”,用来表达自己无语或对某件事特别讨厌的情绪。


网梗“你这个老六”则是从游戏中诞生的。在游戏CS一局游戏中,双方各有5人,各自分工明确,而总有人去当自由人,全图乱跑,总和队友唱反调,于是这种人被称为“第六人”,之后慢慢演变成了“老六”。


据人民网报道,有一些网络表达被用在人际交往中时,已经涉嫌侮辱他人了,比如“贝儿这个绿茶,哪有本公主漂亮?”此外,诸如“想你的腿,亲你的嘴”之类的言语,也让人作呕。由此可以看出,这些网络“烂梗”都带有明显的恶意和攻击性。


02
网梗为什么会流行?


年轻人爱说网梗,并不难理解。沉浸在互联网中,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网络表达。沉浸在互联网中,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网络表达。


网络热梗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创造性和新鲜感。特别是一些未成年人,他们觉得用网络热梗、流行语,是一件很新潮、很酷的事情,并且能够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在同龄人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但未成年人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字词的理解尚未完全,很容易被网梗所影响。


另外,未成年正处于自我认同的发展阶段,渴望被他人注意和认可。他们误以为使用网梗就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一些网络烂梗一旦渗透到日常用语中,不仅会使他们在言谈间流露出不良内容,还可能误导他们对词汇和语法的正确理解。


03
网梗一无是处吗?


实事求是地说,“网梗”“网言网语”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让社交变得有趣、好玩梗,在很多时候活跃了网络氛围,让年轻人在虚拟交往中淡化了身份差距和社会背景差异,以共同的语言体系打成一片,也诞生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网络视听节目和作品。


但凡事有度,当粗制滥造的烂梗成了“流量密码”,对语言文化和社会风气造成污染,就必须出手整治了。脱口秀演员House(李昊石)在演出中不恰当玩梗,出言侮辱军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个人及脱口秀演出公司均受到严肃处罚。


两部门此次开展“清朗”专项行动,强调聚焦平台“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板块,并不是让网友们不再玩梗,而是要求各门户网络平台要保持“干净清爽”,要净化畸形追逐流量过程中增生的大量污染信息“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头版头条”。其规范是要求必然也是时势使然。纸媒时代,“头版头条”代表着一家媒体的态度——不应哗众取宠、不应随波逐流。“头版头条”动辄使用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媚俗风、故弄玄虚,那是三流做派,虽有吸睛噱头,但也失掉气骨操守。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认为,一旦主流媒体使用一些网络黑话烂梗,它们的影响力会呈几何倍数甚至病毒倍数扩大,大家会认为这种表达是正确的,可以普遍使用。所以媒体一定要慎重,善用网络语言,而不是滥用


我们欢迎那些充满机趣、活泼生动的网言网语,但对恶俗烂梗、污秽表达必须坚决说不。那么,网络黑话烂梗该如何治理才有效?


有评论认为,这有赖于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行动,更呼唤网站平台自身的价值选择——少些流量冲动,多些主动自觉。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默认为,“对于特别烂的和大家都反感的网络黑话、烂梗,用一定的网络技术处理屏蔽一下。但是有些介于两者之间无伤大雅的,不妨宽松一点”。徐默凡说,语言自身有一个淘汰进化机制,会自己慢慢消失。否则全靠治理,一是治理成本太高,二是治理跟不上语言产生的速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楚新则表示,网络黑话、烂梗的确定和整治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链路流程。首先是问题识别,其次是协同监管,最后是教育引导。在一些网络平台上,什么词汇流行,平台就把它推上热搜,什么梗有点击量平台就进一步推流,作为网络黑话产生和传播的温床,网络平台难辞其咎。因此,“网络平台在议程设置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主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利用算法技术做好内容审核把关,挤压黑话烂梗的生存空间。”黄楚新说。


图片


你被网梗霸屏了吗?

你认为网络烂梗该如何治理才有效?

欢迎评论区留言~


图片


辑 | 马瑞
综合 | 央视新闻 人民网评 天府新视界 扬子晚报 中国教育报 民生周刊 南风窗 南方日报 新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