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苗”兴起,托起“珠海渔”新时代!珠海首个海水鱼种业产业园正式交付投产

珠海海洋渔业产业链进一步完善。10月22日,珠海市海洋集团投资建设的“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正式交付并投入生产。这是珠海首个海水鱼种业产业园,标志着珠海在海水鱼类种苗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了解,珠海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首期投资达8300万元,规划面积约为14.2万平方米(约212亩),是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海水鱼种业产业园之一,拥有省内最大单体育苗车间。

图片

海水种业发展新突破

在渔业中,优质的水产种苗被誉为产业发展的“芯片”。然而,长期以来,珠海受海水盐度、水温及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得不依赖外购鱼苗。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影响了养殖品种的质量与适应性。面对这一挑战,珠海市海洋集团携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共同致力于构建本土化、高效的育苗体系。

步入“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5个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育苗车间映入眼帘。据介绍,该产业园拥有省内最大单体育苗车间,可实现从亲鱼保育、产卵受精、种苗孵化、种苗培育、饵料供应的全链条种苗生产,投产后每年可培育海鲈鱼、金鲳鱼、黄立鱼、石斑鱼等高品质苗种达1亿尾,基本满足珠海海洋牧场养殖的鱼苗需求。

图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指出:“育种工作是整个渔业产业链的起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他认为,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革新,珠海应找准自身优势并实现差异化发展。实现人工可控生产是解决珠海海水种业瓶颈的关键所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突破自然条件限制,促进本地化种苗繁育的发展。他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通过3-5年的努力,珠海有望实现本地化苗种供应,谱写珠海海洋渔业的新篇章。

探索全链条联动发展模式

种业产业园的落成只是序章,珠海在海洋渔业的发展上怀揣远大梦想。珠海市海洋集团副总经理苏庆龙介绍,未来,海洋集团将以蓝色种业园(飞沙村基地)为依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建设海水种业联合创新中心,建立完善的海水鱼苗繁育体系,逐步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水种业创新与繁育中心,为挺进深蓝提供“珠海芯”。

同时,海洋集团将积极推进招商引智,打造鱼种业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通过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技术示范推广样板,全力构建“保-育-繁-推”的种业发展新格局,目标是创建一个集科技研发试验、生态技术示范、苗种产业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现代海水种业产业园,成为中国渔业“芯片”的重要繁育基地。

为了进一步推动宏伟蓝图的实现,海洋集团将坚持产业融合和全链发展的策略,充分利用现代化海洋牧场“一船四区六基地”的布局。围绕海鲈、金鲳鱼、石斑鱼、黄立鱼、马友鱼等珠海本地主要养殖品种,探索一种全新的“海上繁养+工船南北繁育+海岛鱼卵孵化+陆基种苗培养+深海网箱养成”的海、陆、岛、船联动种业模式。这种模式将形成从种鱼到鱼卵、鱼苗再到养殖的全产业链闭环,涵盖海上深水网箱保种、工船南北繁育、竹洲岛种苗孵化、陆基飞沙种苗培养,以及隘洲、小蜘洲、横洲、三角岛牧场片区的养成,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繁育养殖全产业链生态圈,全力实现“珠海苗”支撑“珠海渔”的发展目标。

文 | 记者 钱瑜

图 | 受访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