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金龙湖畔有位爱心月老,一年说媒成功约20对

在徐州金龙湖龙湖西路一号桥附近,每天都有一名老者骑三轮车来此,车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两行字:月老王大爷免费说媒。牌子下面还放着一个打气筒,免费供人使用。这名老者叫王志皊,今年75岁,在这里免费说媒已经5年了,每年都能成功撮合约20对。

图片

手头登记近500条信息

王志皊的三轮车车篮里放着两本厚厚的塑封笔记本,一本记男方资料,一本记女方资料,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求婚者的简要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学历、工作单位、收入、住房、家庭关系、联系方式以及择偶要求。翻翻本子,最年轻的22岁,年龄最大的71岁,以30至40岁之间的居多。留下信息的人,除了本地的,还有周边县区的,再远点还有上海、连云港等地的。

王志皊说,凭着这些基本信息,他脑子里就对一个人形成了大致的画像,根据画像进行牵线。他把各自的手机号码告诉对方,让他们自行相约,或微信聊、或见面聊。两个笔记本上登记的男女信息基本持平,都有200多条,合起来有近500条。王志皊说,这两本是近一年登记的,过去的家里还有好几本。

41岁耿女士的孩子已经上大学,离异10年的她想找个伴。原先通过婚姻介绍所认识了几个没有中意的,又花了几千元参加相亲俱乐部,几次相亲派对见到的大多是熟面孔,还是没有找到心仪的另一半。去年11月,耿女士偶然的机会路过金龙湖,看到了王志皊的招牌将信将疑,心想着反正也不花钱,不会被骗,就留下了个人信息。没想到,几天后就接到了王志皊的电话,给她介绍了一名在机关单位的文职人员,两人微信上聊了聊,一见面就“对上了眼”。今年“五一”,两人领了结婚证,还特意提着两条大鲤鱼来感谢王志皊。

不差钱,说媒是个爱好

王志皊住在金龙湖社区,是个热心人,他说自己从20多岁就开始给人说媒了,说媒就是他的爱好。

图片

王志皊很健谈,聊起了自己的经历。年轻时,他承包了村子里挖土烧窑留下的坑塘边角地,填平后建了一排厂房,出租给别人办工厂,自己收租金。后来房屋拆迁,他又得到了一笔补偿款。年纪大了,他在附近小区买了一套房子,和老伴一起安度晚年。

王志皊的四个子女中,一个是公务员,一个是火车司机,另外两个做生意。他有8个孙子孙女,其中5个是大学生,1个博士生。最大的孙辈29岁,是大学副教授。最小的孙辈已经7岁,也不用他操心了。儿孙绕膝,不愁吃不愁喝,按说王志皊可以养养鸟、钓钓鱼、打打太极拳,过点轻松惬意的日子。可他不习惯,丢不下自己的爱好,就让儿子给做了个招牌,在家门口的桥头免费给人说媒。

“我给人说媒从来没收过一分钱,不过有的谈成了,真心来感谢我,有送大鲤鱼的,我推辞不掉就收下了。”王志皊说。

年轻时就热心做媒,撮合成功约200对

王志皊称,他介绍成功的恋人中,目前谈成的最远的,是在法国的一对徐州人。他一年能说媒成功约20对,近5年也有近100对了。成功率那么高,有啥秘诀?“我不会天花乱坠地乱介绍,先得在心里仔细掂量双方的条件,不夸张、不隐瞒,实事求是,双方见面一聊,情况和先了解到的没啥出入,就容易谈成。”王志皊自豪地说,他从年轻时候开始说媒,到现在撮合成的保守统计也有约200对了。

正因为王志皊说媒成功率高,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每天自己电话不断,忙活不停。最近,有两个女孩的事,压在王志皊心里有几个月了。小庞是一名大学教师,老家在内蒙古,博士毕业后留在徐州工作,34岁了婚姻还没有着落。今年春天,她到金龙湖跑步锻炼身体,看到王志皊的牌子就留了信息。没几天,小庞又带来了同事小刘,也是一名女博士。“虽说她们找的条件都降低了,但般配的还真不好找。说了一辈子媒,第一次遇到博士,我得尽力……”

王志皊在金龙湖畔免费说媒一干就是5年,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每天守候近10个小时,没有节假日,也没有礼拜天,有的只是老人的一颗乐于奉献的心。

通讯员 张景良 秦媛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晓培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