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贴标水果”盛行,日常监管何在?

近日,央视记者揭露了水果市场假冒进口水果的真相。商家通过包装印外文,将国产葡萄等水果冒充为进口水果,价格高昂。记者发现,这些所谓的进口水果包装缺少必要信息,且名录中未列入日本葡萄。业内人士透露,这是普遍现象,很多城市如北京上、上海、广州等都有,只需在包装上突出外国文字,即可将国产水果伪装成进口水果。此外,网上还有店铺公开出售假冒进口水果标签,海某夫妇的网店已售卖近500万枚。警方在印刷厂发现了大量假冒标签,负责人对未授权订单来者不拒。

毋庸讳言,“贴标水果”的问题并不新鲜,媒体时有曝光,甚至有些让人审丑疲劳。但此次央视记者的全面调查与揭露,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子,揭开时下不少地方“贴标水果”这一行业的巨大乱象,还是让人不禁要问:如此猖獗的造假行为背后,日常监管究竟何在?

面对“贴标水果”的泛滥,让人不得不反思监管体系的失效。首先,从包装标识上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相关规定,进口食品的包装应当有中文标签,标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然而,在记者的调查中,所谓的“进口阳光玫瑰”葡萄等“贴标水果”,包装上却缺少了产地、包装厂名及代码等关键信息,这显然是对法律法规的公然违背。

其次,电商平台作为假冒进口水果标签销售的重要渠道,其监管责任同样不容忽视。电商平台应加强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和商品质量的把控,但现实中,一些店铺却能公然出售假冒的水果标签,甚至提供定制服务。

再者,对于印刷厂的监管也是漏洞百出。印刷厂作为标签生产的关键环节,本应对印刷内容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不侵犯他人商标权,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然而,在警方调查中发现,一些印刷厂对明显没有授权的注册商标印刷订单采取了放任的态度,来者不拒。

还有就是“贴标水果”造假竟然“敷衍”到了失去常识。还以所谓热销的日本进口“进口阳光玫瑰”葡萄为例,其主打品牌有两个,即“香印青提”和“晴王”品牌。但问题是,海关总署9月发布的《获得我国检验准入的新鲜水果种类及输出国家地区名录》显示,日本予以准入我国水果的品类目前只有苹果和梨,并没有葡萄。以上种种,凸显“贴标水果”造假“敷衍”和低级到如此地步,日常监管的虚无,在此可见一斑,责无可避。

再直白一点说,时下一些城市“贴标水果”乱之所以如此泛滥,其中固然有相关经营者的法治意识淡薄、见利忘义和胆大妄为等因素,但更严重和关键的,恐怕还是一系列相关监管缺失造成的。“贴标水果”泛滥,与其说是经营者“黑心”的结果,倒不如说是相关监管不到位引发的严重后果之一。

说到底,“贴标水果”泛滥是商家在利益驱使下,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公然践踏。通过简单的包装改头换面,国产水果摇身一变成为高价进口货,价格翻倍甚至十数倍增长,这背后的利润空间之大,足以让一些不法商家铤而走险。更可悲的是,这种欺诈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更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侵蚀了社会的诚信基石,而“帮凶”之一就是缺位的监管。

面对“贴标水果”泛滥现象,除了谴责、治理具体的违法经营者,有关方面也需多思、深问的是,相关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督在哪里,对于他们不作为慢作为等,又该负怎样的失职失察之责?只有严肃问责,重构水果市场监管秩序,才能让“贴标水果”无处遁形,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