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主题文学创作研讨会在京举办

图片


10月21日,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一带一路”主题文学创作研讨会,旨在推出更多“一带一路”主题文学创作与研究成果,为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文学贡献。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胡友笋,中国作协外联部主任张洪斌,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红培,以及来自发改委区域开放司、国资委宣传局、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等部委相关同志,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和作家出席会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主持会议。

图片

会议现场


张洪斌在致辞中表示,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作家协会在“一带一路”文学联盟框架下,积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文学活动,充分利用各地区位资源,开展区域性常态化交流与合作,丰富了对外文学交流工作。张洪斌强调,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涌现出的同舟共济、并肩奋斗、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感人故事,蕴含着中国智慧、世界情怀和人类价值。本次与北师大文学院合作开展“一带一路”文学创作研讨与实践课题,旨在引领中外作家走进“一带一路”创作现场,为新时代文学创作推出更多力作。

图片

与会嘉宾合影


孙红培强调,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以来,始终秉持优良学术传统,不仅在理论与实践上守正创新,也更加注重学科发展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与社会发展的当下现实紧密结合。衷心希望在与中国作协合作的系列活动中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主题文学创作,增进民心相通,共创美好未来,为推动我国新时代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文学领域的国际合作贡献新的力量。

图片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发言


何建明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与会嘉宾进行了分享。他认为,文学创作者应当深入生活之中,紧密联系所处时代,报告文学的写作尤应以植根现实与实践为己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语言虽然不同,但以情感为纽带,以文学弥合语言之间的鸿沟,“一带一路”主题文学创作大有可为。何建明还对“一带一路”主题文学创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勾勒,分享了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作品对外译介的情况,并提到对丝绸之源主题创作的兴趣。他表示目前的创作主要聚焦在国家发展、重大事件、感人故事等宏观议题之上,对“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的个体发展和精神状况关注还不够,这或许可以成为该类创作未来的突破口。

图片

嘉宾热烈研讨


发改委区域开放司干部、助理研究员蔡达在发言中提到,十余年来,“一带一路”建设风雨兼程,不断拓宽和加深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横跨天山的中吉乌公路、中老铁路、征服珠穆朗玛峰的中尼光缆成为现代“丝路”,中欧班列、不绝于途的货运汽车、往来不歇的空中航班成为现代“驼队”,企业家、医护人员、文化工作者、留学生成为现代“使者”。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入金色十年,主题文学创作更要讲好中国故事,架起不同文化之间的心灵桥梁,这是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新使命。

图片

“一带一路”文学界代表视频发言


来自蒙古、多米尼加、意大利、匈牙利等国的代表发来视频,热情邀约中国作家访问交流,共同展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学交流的美好未来。

专题研讨环节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以“‘一带一路’文学交流与创作的意义与思考”为主题,由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蒋好书主持;下半场围绕“‘一带一路’文学主题创作的经验与成果”展开,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会长赵晏彪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国资委宣传局宣传处三级调研员高翔,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际传播专家何明星,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北京大学教授、蒙古研究专家陈岗龙,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郭杰,作家龚盛辉、杨晓升、海勒根那、贾志红、蔡啸、韩静慧、杨宓、王璐琪、胡雅婷、崔姜薇等以现场和线上方式参与研讨。

李朝全表示,"一带一路"主题是文学创作的富矿和蓝海,文学工作者应该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轻骑兵"。目前文学界已经涌现了一批"一带一路"主题的作品,但总量还远远不够。这需要更多作家深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一线,深入观察感受各国文化差异与共性,推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精品力作。

国资委宣传局三级调研员高翔表示,中国企业在海外不仅能出产品,还能出典型、出精神。作家深入海外一线体验采风,感受海外中国企业的发展成就和奋斗的艰辛,不仅需要书写典型故事,也需要书写广大海外基层劳动者的日常生活。希望通过作家之笔,让埋头苦干成为时尚,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图片


图片

部分“一带一路”主题作品


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驻会作家贾志红曾经在西非工作过7年,当时她跟随某央企的援非工程队赴非洲施工。“我们修一条公路在西非的马里,是非常偏远的地方。”在工作的间隙,她以一个工程项目建设亲历者的视角书写了自己所看到的西非大地,远渡重洋的中国人、当地的非洲工人,远方的植物、山川、河流涌进她的笔端。贾志红表示,河流的流向是由地势决定的,但是作为写作者,她可以赋予河流以人类的情感。河流以慈悲的姿态,冒着枯竭在路上的风险润泽广袤大地,给予道路和人以生的希望。作家就是要以赤子之心观照世间万物,从中捕捉中外人民共通的人性之美。

青年作家王璐琪深耕儿童文学创作领域,2022年,她的长篇小说《列车开往乞力马扎罗》和读者见面。这部作品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援外工程“坦赞铁路”的历史与当下,勾连起三代人的命运流转,表达了中非友谊源远流长的主旨,呼应“一带一路”宏伟战略,亦动情讴歌了奉献与大爱的坦赞精神。王璐琪表示,如何以新的文学讲述激活重要且不应遗忘的往事,是新一代写作者的任务所在。“一带一路”主题文学创作需要面对相关领域的相关话题,把动人的中国故事传播到青少年读者心中。

图片

“一带一路”主题作品《欢迎来到麦乐村》剧照


编剧胡雅婷曾参与影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的创作。这部作品以诙谐欢乐的风格,展现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的非凡历程,还原中国同胞在他乡的酸甜苦辣。剧作甫一推出就备受关注与好评。在创作的过程中,她和同道们用细腻的笔触关注采风路上的变化,注重对生活细节的发现并将其融入到影视表达当中。“我们随身携带着小本子,把所有生动的细节都记录下来。”胡雅婷表示,在非洲的采访让她收获了百余处原先想象之外的细节,无论是日常趣闻还是风土人情,细节的真实以包罗万象的方式呈现了独特的文学魅力。对于创作这来说,这是一个丰富与提升自我的旅程,也是让创作者重新出发的机会。

赵晏彪曾组织作家代表团前往“一带一路”沿线的尼泊尔采访当地援建企业,近日也将受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和蒙古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邀请,组织6位作家赴蒙古进行创作采访。他表示,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感受到海外工作的真实状态,感受丝路沿线各国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心灵共振。中国作家有责任与邻国友邦增进了解,把所见所闻融入到创作之中,以生动的书写拉近两国人民的心理距离。

与会专家表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从愿景变为现实,从“大写意”步入“工笔画”,不仅为世界经贸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各国文化交流互鉴搭建了新桥梁,成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实践平台。以“一带一路”主题文学创作方式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有助于让广大中国海外工作者的故事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有助于丰富公众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代现状的客观认知,有益于将“一带一路”建成心灵相通的文明之路。未来,作家与研究者将进一步贡献文学力量,不断开阔视野,彰显文化情怀,汇聚人类社会进步的文明力量,凝聚广泛的思想与价值共识,切实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及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