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间走来|从船舶机械师到摄影师!袁宾久镜头下的青岛记忆

图片

熟知青岛历史的人,都对位于中山路106号、始建于1932年的一栋老建筑有所了解。具体说来,它位于中山路与德县路、保定路交叉口处,曾被作为青岛市公安局第二分驻所。如今,中山路106号变身为青岛老照片馆,一幅幅高清的“云志影藏”老照片如同一扇扇打开的窗口,向市民、游客展示着一座藏在历史记忆深处的城市,而它的“守护者”正是袁宾久。从最初的拍摄老建筑、探考青岛历史,到如今跨越时空与曾经的影像对望、对话,身为青岛老照片馆常务副馆长的袁宾久始终用炽热且弥久的深情守望着这座城市。

图片袁宾久

一边拧螺丝一边拿起照相机

每天早上,已经退休的袁宾久都会从青岛国际邮轮母港附近的住处骑着自行车来到中山路,沿途经过多条老城区的街道,也走过老青岛的历史。平日里,袁宾久很少向别人讲述自己在工厂从事船舶机械维修的那段日子,“中学毕业后进工厂当学徒工,是那个年代大部分青年的必经之路。”在袁宾久的记忆中,所有的学徒工都会亦步亦趋地跟在老师傅身后学本领,不像现在动辄想要“整顿职场”的年轻人,在他们这些学徒工眼中,老师傅就是威严的代名词,“一方面,从事船舶机械维修来不得丝毫马虎;另一方面,老师傅要求十分严苛,有些部位使用的扳手都是带力度磅表的,每个螺丝都要拧到位,达不到标准是绝不可能过关的。”

那时候的工厂好似一个大型社区,有职工宿舍、食堂、幼儿园、子弟小学等,还有着丰富的业余生活,画展、摄影展、运动会等,这也让袁宾久与生俱来的文艺细胞有了用武之处。“我们那时候没有上课外兴趣班一说,父母甚至反对孩子去学这些‘没用的东西’。”在袁宾久的记忆中,他与同龄小朋友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喜欢待在家里照着小人书画画,孙悟空、猪八戒在他的画笔下惟妙惟肖。也正因如此,袁宾久进入工厂后在各种文艺活动中崭露头角,而家中的一台相机,让袁宾久年轻时的文艺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机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奢侈品,直至现在,袁宾久还珍藏着当年家中那台海鸥牌203折叠式120照相机。“那可是家里的宝贝,小孩子是不能随便乱动的,直至有一次我的两个姨妈要拍合影,因为没有其他大人在场,才让我这个小孩拿相机。”也正是这一次拍摄经历,让家人发现了袁宾久的摄影天分,“照片冲洗出来之后,大家一看,不论是构图、取景,还是用光等都很不错,之后我才有了更多拍摄机会。”袁宾久认为,自己在摄影方面的天分跟自幼喜欢画画有很大的关系。自此之后,袁宾久就成了家里的“摄影助理”。

图片袁宾久拍摄的青岛老照片。

老建筑照片还原城市历史

袁宾久至今仍然保留着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相机——重庆生产的华蓥牌135旁轴取景相机。当时买这台相机花了100多元钱,这对于每个月工资只有三四十元钱,而且需要全部上交补贴家用的袁宾久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多亏了家里的“赞助”。袁宾久在工作多年之后,终于实现了“相机自由”——闲暇之时可以随时随地拿起相机,走街串巷,自由拍摄。

图片袁宾久拍摄的青岛老照片。

与当时人们大多用相机来拍摄人像不同,袁宾久将相机镜头对准了身边最为熟悉的风景。“我小时候就住在老火车站附近,打开窗户眺望窗外的景致,火车站的钟表楼和前海的栈桥……一切都是那么美丽和谐。”在袁宾久的眼中,老城区的风貌、老建筑的沧桑与质朴,以别样的精彩与生动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因此,当他拿起相机时才会自然而然地聚焦于此,并逐渐开始了对城市历史渊源的不懈探寻。

图片袁宾久拍摄的青岛老照片。

那时候彩色胶卷价格不菲,一个胶卷只能拍36张照片,更别说用来拍摄这些在别人看来“没什么用处”的老建筑,所以袁宾久每次按下快门之前都会思忖良久,“一直到现在,哪怕已经进入数码时代,我拍摄时也尽量做到只按一次快门。”

每天游走于青岛老城区,袁宾久不仅拍摄了大量老建筑的照片,还尝试着用手中的画笔去还原那些日渐模糊的城市历史,“基于对青岛历史考证的需要,多年来我还收集了很多老照片,这些照片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但遗憾的是照片质量参差不齐,有时需要用好几张照片互相对照,才能找出当年建筑与建筑的相对关系,于是我就想到了画下来的办法。”

跨时空对话见证历史变迁

2017年,袁宾久推出了青岛旧影绘画展,这是一场别出心裁的展览,以铅笔画的形式绘出了老青岛的建筑以及城市风貌。细观这些展品,不同灰度的铅笔在卡纸上细密而理性地行走,从屋顶的弯曲程度到每一块砖的颜色深浅,再到檐角的雕刻,逼真、细腻。尊重历史,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和保留原始信息,是一位文史专家的艺术习惯,这也激发了他对老照片更细致的观察和解读能力。“有些地方我都是拿着放大镜对照老照片仔细研究,发现了很多曾经忽略了的细节,比如清军总兵衙门影壁上‘贪兽’的纹饰、天后宫门格上的装饰纹样、清军水雷营主体建筑檐口上的‘狼牙砖’等。”袁宾久介绍说,他创作的1908年青岛全景图,全长5米,由15幅小图组合而成,参考了很多老照片,耗时半年绘制而成。

2008年,袁宾久还曾依据老照片、历史记载进行了多次实地探查,最终发现了消失多年的“德国占领青岛纪念碑”遗迹。2014年,他又在参考查阅史料的基础上,梳理出青岛栈桥的前身——青岛铁码头的基本历史脉络,2016年为栈桥的修复开放编配了展陈图文。他还曾编辑出版《欧陆风——二零零八年周历》《塔楼上的青岛》《青岛德式建筑》《走过中山路》《青岛老建筑之旅》等书籍。

现如今,袁宾久专心与老照片做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黑白且沉默的照片似有千言,向每一位心系于它的观者诉说着过往的历史,比如悬挂在老照片馆二楼的一张大尺幅黑白照片,呈现的是德国侵占青岛后,从青岛之外运来的砖瓦建材在栈桥东侧海滩卸货的场景。仔细观察,能看到运送砖瓦的木帆船上印有德文编号,说明这艘船是长期为德国人工作的,而非临时租用;再仔细看,偌大的照片上有一处指甲盖大小的影像,清晰记录下当时栈桥东侧下水道入海口的建设情况,有闸门、带摇把……一张张老照片用丰富的细节讲述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继而佐证着历史的变迁,这或许正是袁宾久从拍摄老建筑到研究老照片、从摄影家到文史专家,未曾改变初心的原因。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拍摄/剪辑 记者 周洁 肖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