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国宝!千字石碑郑和撰文颂妈祖

在长乐南山郑和史迹陈列馆里

有一块碑,叫“郑和碑”

更是名副其实的“天妃碑”

描述了郑和及其船队在多次危难中

得到妈祖救助的传奇故事






  长乐显应宫被埋在地下100多年,和它重新出土的,包括妈祖泥塑像在内的44尊彩塑像。这些塑像不仅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也见证了妈祖文化的传播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在长乐,妈祖文化与郑和文化交相辉映,丰富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率领舰队七次远航,其间多次驻扎在长乐太平港。他不仅在这里祭祀妈祖,建造了数座“天妃行宫”,还亲自撰文并刊立《天妃灵应之记》碑。



图片

▲郑和亲自撰文的《天妃灵应之记》碑

图片

▲郑和公园又称南山公园,公园里的郑和史迹陈列馆和三峰寺塔周围绿树成荫





10月17日上午,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福州长乐城区的郑和公园,探寻《天妃灵应之记》碑的故事。


郑和公园又称南山公园,公园的核心是郑和史迹陈列馆,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天妃灵应之记》碑。这块碑立于明宣德六年冬季,即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因此被称为“郑和碑”。其实它也是一块名副其实的“天妃碑”,因为碑文中不仅记录了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详细经历及第七次航行的准备工作,还描述了郑和及其船队在多次危难中得到妈祖救助的传奇故事,表达了他对妈祖深深的敬仰与感激之情。


郑和史迹陈列馆四周绿树成荫,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记者站在门口,抬头望去,是叶飞将军题写的馆名。


讲解员郑群告诉记者,这里原是“天妃行宫”。明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为感谢海神妈祖庇佑在此修建的一座妈祖庙。后来,郑和还在这里主持修复了始建于北宋的圣寿宝塔(又名三峰寺塔),在天妃行宫左侧新建了一座三清宝殿。这样,南山上的塔、寺、宫、殿一应俱全。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三峰寺塔,其他建筑都在历史的变迁中消失了。



图片

郑和史迹陈列馆,由叶飞将军题写馆名


图片

广场中央的郑和雕像





1985年,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长乐区政府将南山公园更名为郑和公园,并建设了一系列与郑和航海历史相关的纪念性建筑和设施,包括在郑和所建的“南山天妃宫”旧址上建起了“郑和史迹陈列馆”。当时遗址上出土原天妃行宫石柱础5件,其大小相同,建馆时作为柱础使用4件,现存1件。


记者从门廊走进广场,只见广场中摆放着一尊郑和雕像。他双拳紧握,面容坚定,仿佛正凝视着遥远的大海,准备再一次扬帆起航。


长乐太平港是郑和船队等待季风的理想地点,因为这里不仅风向适宜,而且港口条件优越。无论是从南京宝船厂出发,还是自太仓刘家港启程,每次航行前,郑和的船队都会来到这里进行集结,停留时间从数月至一年不等。郑和会在这里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补给、检修船只、招募水手和祭祀妈祖。作为郑和船队最重要的集结点,长乐至今还有不少郑和留下的珍贵文物及遗迹。



图片

图片

▲郑和史迹陈列馆内,保存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史料





在郑和史迹陈列馆内,记者看到各类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史料如书籍、文献、地图、模型等,《天妃灵应之记》碑被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记者注意到,由于年代久远,石碑表面有些磨损。为了防止进一步损坏,石碑已用玻璃罩保护起来。

“这块碑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碑文正文共有31行,总计1177字,除了极少数文字因风化难以辨认外,其余都可清晰辨认。”长乐妈祖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建新说,这是一件真正的“国宝级”文物,对于研究郑和下西洋及妈祖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这块碑与我们在显应宫看到的彩塑神像一样,都是失而复得。”陈建新说,1930年,一个农民在南山天妃宫旧址发现了这块碑。随后,它历经战乱,被辗转保护,直至1985年被安置于郑和史迹陈列馆。2006年,《天妃灵应之记》碑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文物。


“这块碑之所以珍贵,还因它是独一无二的。”陈建新说,南京天妃宫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江苏太仓《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和《天妃灵应之记》碑,是公认的三块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实物史料,但前面两块都仅存碑文,原碑早已丢失或毁坏,现在看到的都是根据文献所载重新复制的。只有《天妃灵应之记》碑是当今仅存的详细记载郑和七下西洋的石碑。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