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潇湘岂有诗?今天跟随《文脉春秋》走进永州

这里曾是“南控百越”的边陲要冲,是舜帝南巡的终点,是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起点,是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他乡,是怀素草书大成的故乡。东西山相对,潇湘水汇聚,湘江从这里开始浩荡奔流。陆游曾感叹“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这里,就是湖南永州。

图片

喝螺一万年

入夜的永州,无论哪家宵夜排档,都有一样的主打菜“永州喝螺”。喝螺,就是像喝水一样把螺肉吸出来。

图片

喝螺想要煮得好吃,螺尾要剪掉,这样煮出来的永州喝螺才好吃。在永州城区,平均一天就能喝掉1.6吨田螺。这种去尾吃螺的做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名副其实的“一口万年”。

图片

在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14000年的人工栽培稻和被专家推断为食物残余的去尾田螺壳,证实了远古时期这里已经存在稻作农业活动,也让远古和当下有了舌尖上的共鸣。

永州位于湖南省南部马蹄形盆地南缘,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生长,让永州自远古时期就成为人类繁衍生息之地。

“军事重地”2000年

永州的东山海拔约160米,在这里可以看到永州的城市全景,武庙就建在这个城市居中的制高点上,具有占据战略高地、洞悉军情的实用性。

图片

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驻军图》上清晰标明,在今永州南部的潇水流域,驻军九支,并建有指挥城堡,印证了早在秦汉时期,永州便是军事防御重地。

图片

秦始皇为统一岭南的百越之地,修筑了连通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灵渠,并改建了五岭峤道,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地区重要的水陆通道,而永州也因扼控这两大通道,成为维护湘南边陲稳定的重要关卡。

柳宗元写下的山水名片

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柳子街上都会热闹非凡。相传柳子家宴源于唐代,是为了纪念柳宗元

图片

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永州,《永州八记》,是柳宗元为永州留下的山水名片,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山石潭溪,经过他的文笔点化,变成人们口口相传的奇观。

图片

据统计,在柳宗元存世的诗文中,约有70%写于永州,开创了诗人游记的巅峰。柳子庙中清代拓刻的《荔子碑》,碑中是韩愈的文章、苏轼的书法,写的是柳宗元的德政,因此被称为“三绝碑”。

永州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成为文化昌明之地,也由此成为文人墨客的“千年打卡胜地”。

四百年不断“生长”的云龙牌坊

永州路亭村的云龙牌坊始建于明代,由于距离九嶷山舜帝陵步行约两小时路程,适合官员祭祀舜帝时歇马、用膳,久而久之就成了官方认可的“沿途堂馆”。

图片

云龙牌坊整体为全木质结构,倒八形的多层如意斗栱上有116个彩绘木雕花饰,装饰着形态各异的人物、龙狮、花卉。

这些精美的装饰是不同时期的能工巧匠添加上去的。如意斗栱底部的花板,采用了浮雕瑞兽图案,是清代早期的做法;中心部位采用线刻花卉,是清代中晚期的做法;正面的龙凤木雕采用了高浮雕结合镂空雕、圆雕的手法,是现代人的作品。

图片

云龙牌坊之所以修得越来越华丽,与当地重视祭祀舜帝的习俗密不可分。王氏宗祠内矗立着一块清代所立的“奉宪禁革”碑,上面刻有禁止祭舜官员到村民家吃饭、扰民的内容,这也是舜帝道德文化延续的生动体现。

图片

三百年前“霞客渡”

三百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乘船沿江而上到达永州,他在日记中写道:“余舟自潇入,又十里为永之西门浮桥。”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这座西门浮桥改名为“霞客渡”。

图片

潇水,是永州的母亲河,几乎串联起永州境内所有的县市,各地物产通过潇水汇聚永州,大西门码头就是货物的集散地。据明代《西河平政桥碑》记载,大西门码头争渡繁忙,货船装卸要排队等候,甚至停泊十几天。

湘桂古道上的“马背交易”

从永州古城向北出发,顺湘江而下可直入长江;向南则是以陆路为主的湘桂古道,通过珠江与珠三角地区相联系,联通广东徐闻、广西合浦等著名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对接通道之一。

图片

250公里的湘桂古道上,共有约10余个驿站,相当于现代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上甘棠村是永州进入广西的一个重要驿站。长约300米的驿道穿村而过,两边柜台高1.7米左右,方便来往的客商骑在马背上进行交易。

图片

街道宽度大概有1.6米左右,同时可以容纳两匹马相向而行,骑在马背上就可以把两边铺面的东西尽收眼底。

上甘棠村村口的步瀛桥建于宋代,已有近900年历史,见证了湘桂古道商贾的兴衰。

图片

10月23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文脉春秋》邀您一起走进“不到潇湘岂有诗”的湖南永州。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