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侥幸逃过一死,写下一首诗,点醒无数人,朱元璋读了都恍然大悟

在古代,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最令人忧心之事莫过于有人夺走其帝位。

尤其是开国皇帝,他们对此更是有着切肤之痛。

毕竟,他们深知自己的帝位乃是从他人手中抢夺而来。

因此,为了确保江山永固,他们不得不加强防范措施。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大汉王朝后,那些曾与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将领们,在天下初定之时,却成为了他眼中的潜在威胁。

刘邦担心他们功高震主,会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于是痛下杀手,以绝后患。

宋太祖赵匡胤则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方式 —— 杯酒释兵权。他以一场酒宴,巧妙地解除了武将们的兵权。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同样未能逃脱历史的轮回。这位从底层崛起的开国皇帝,深知权力的来之不易与潜在风险。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自朱元璋登上皇位,便整日提心吊胆,唯恐有人害他性命、夺他江山。

普天之下,谁有这般本事呢?自然,那些随他征战四方、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们,成了他的心头大患,如眼中钉、肉中刺一般。

很快,朱元璋想出一条计策,欲将功臣们一网打尽。

他传谕中枢,声称自立朝以来,虽对开国功臣各赐封爵,但尚未好好为他们庆功表贺,如今天下太平,理应庆贺一番。

四个月后,南京城内建起一座高楼,朱元璋亲题“庆功楼”三个大字,制成金匾高悬楼门。

图片

接着,他选定吉日举行盛大典礼,并亲自选定参加表贺的功臣名单。

朱元璋行事虽机密,却瞒不过有“再生诸葛”之称的刘伯温。刘伯温再三斟酌后,他写了一道奏折,以年迈无用为由告老还乡避难。

临走时,众多大臣送行,刘伯温见到好兄弟徐达,担忧其性命,不禁泪流满面。

徐达察觉有异,寻机悄悄问询,刘伯温不便明言,只嘱咐徐达在庆功宴当日切勿离开皇上半步。

典礼之日,朱元璋对功臣们嘘寒问暖后,见窗外检校和锦衣卫人员打出暗号,表明火药、干柴已准备就绪。

于是,朱元璋装出笑脸让众人入席。酒过三巡,朱元璋借口离开。警惕的徐达见皇上走了,连忙紧跟其后。

朱元璋下了楼梯,回头看见徐达,吃惊地问:“爱卿,你不在楼上喝酒,下来作甚?”

徐达赶紧低头哀求:“万岁,您当真一个不留吗?”朱元璋一听,心知徐达已洞悉秘密。

他转念一想,轻声对徐达说:“你既已知晓,我就饶了你吧!但往后只许你知我知,如若不然,绝不饶你!”

朱元璋和徐达走后不久,庆功楼下燃起熊熊大火。那些功臣们喝得酩酊大醉,哪里还能逃得出去?庆功楼和众臣子瞬间灰飞烟灭。

躲过庆功楼火灾的刘伯温,始终让朱元璋放心不下,于是朱元璋决定亲自前往刘伯温家。

途中,经过一座破庙,这让他忆起自己曾经当和尚的岁月。

于是走进庙中,只见墙上画着一个背着布袋的和尚,旁边还题有一首诗。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

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朱元璋仔细端详,发现画中的和尚酷似当年的自己。再读这首诗,他恍然大悟。

朱元璋轻叹一声,命人抄下诗后返回南京。

据说此诗乃刘伯温所作,为躲避朱元璋追杀,他以假死之法逃过一劫。路过此庙时,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果然,朱元璋看到诗后领悟到其中深意,刘伯温凭借此诗躲过一劫。

图片

而那句“得道多助失道亡”也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引人深思。

诚然,这个民间传说的真实性我们已无从考证。然而,传说中那首诗所蕴含的人生道理却是永恒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