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四母”达七成,松江“大泖蟹”开捕迎丰收

10月23日,黄浦江大闸蟹正式开捕。

图片

经随机抽样及专家鉴定,作为中华绒螯蟹“江海21”最大的亲本培育基地,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大泖基地的黄浦江大闸蟹“五公四母”的超大规格蟹比例达69%以上,预计亩产量为132.5公斤。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规格和产量均达到中华绒螯蟹“松江模式”池塘绿色养殖的历史最高水平。

图片

随着气温下降明显,黄浦江大闸蟹迎来了成熟高峰期。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顾怡说:

一到傍晚,活跃上岸的250克以上的公蟹和200克以上的母蟹越来越多,当下仍是黄金育肥期,更多‘大泖蟹’向着肥大、鲜甜、多油的品质和口感‘百米冲刺’,大闸蟹进食欢快,丰收在即出。”

众所周知,今夏持续高温天气对长三角的大闸蟹养殖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延迟蜕壳、存活率低、产量下降等问题频现。而在上海松江其产量和品质却胜于往年,完全超出了预期。

图片

据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今夏连续28次对大闸蟹养殖塘的水温测数显示,池塘的最高水温是37.3℃,而适合大闸蟹发育的温度在25~30℃,比常规养殖超过了近10℃。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江芝娟说,“水煮蟹”很容易带来脱壳推迟,存活率降低的问题。

图片

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大泖基地如何“逆势取胜”,在10月17日举办的一场中华绒螯蟹绿色养殖示范现场研讨会上,专家们分析给出了答案——要应对自然风险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还是要抓好种源和养殖管理的关键要义,扎实练好“内功”。

图片

农业农村部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晓丹,是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营养饲料组团队成员,他提出:

育肥期吃得好,是应对恶劣天气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年高温天以来,我们对饲料配方作了提升,调整了蛋白和脂肪等含量配比,还加入了胆汁酸等促进消化吸收的营养素。”

以坚持科学养殖理念上的精益求精为例,去年起,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松江综合试验站与大泖基地对可能产生的持续高温天气提前作出预判,先一步探索“高温水草+低温水草”复合型种植技术。

图片

在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郎月林看来,精种水草一直是黄浦江大闸蟹养殖“松江模式”的关键环节,但很难把握,需要下力气摸索改良。经提前成功布局高温草,为大闸蟹再造了一片遮阳避暑的“生态林”中心区,改善了水质,将池塘水温同期降低了约3℃,让大闸蟹成功“躲过一劫”。

图片

正如专家在研讨会上提出的,黄浦江大闸蟹“松江模式”能够应对气温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科学养殖模式,在市场推广中意义重大。而近年来,松江从不局限于养好一塘蟹,以“稀放蟹种、精种水草、优化饲料、立体增氧”全套的松江实践也在持续迭代创新,力图形成面向全国的更高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具有松江特色的品质标准也正在形成。

图片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上还启动建设国内首个中华绒螯蟹“亲本”培育体系。由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中华绒螯蟹亲本高质量培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专项研究,力图对亲本高质量培育的放养、水草种养、营养强化等技术模式,及以育苗与养成效果评估等作深入系统研究,这也是在国内首次建立专门化中华绒螯蟹亲本高质量培育模式与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