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侮辱大体老师引舆论哗然:没有人伦底线何来医者仁心?丨快评

最近,内蒙古医科大学有医学生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与大体老师头骨的合影,并有轻佻、蔑视人伦的言论,引发网友哗然。医学生没有对大体老师最起码的尊重,令人对该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及某些医学生的道德水准与职业伦理感到担忧,也让人怀疑,这些学生将来如果做了医生,能不能做到医者仁心,尊重病人。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捐献遗体用于医学教育和科研的逝者的尊称。一些医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人体的结构,而这只靠书面的理论学习自然是不够的,需要用真实的人体进行解剖教学。医学院教学使用的遗体,一般来说来源于遗体捐赠。中世纪的欧洲曾长期禁止解剖人体,近代人体解剖学之父安德烈·维萨里不得不去墓地里偷尸体、去绞刑架下偷被处死又无人认领的罪犯尸体,进行解剖研究。

即使到了现代,如果死后遗体还被大卸八块,任人观摩,通常会认为死后也不得安宁,即便是自诩为无神论者,往往也很难接受。所以,捐赠者自愿在死后捐出遗体,用于医学教学和科研,无疑需要极大的道德勇气。医学教育界把捐赠的遗体称为“大体老师”,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为医学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医学是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的学科,其最终目的是治病救人。这意味着,医学要与人打交道,除了科学的部分之外,医学也必然需要人文情怀与职业伦理,医生必须要对病人、对生命充满关怀、尊重和敬畏。尊重生命是医学的底色,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句医学谚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说的就是医生的人文情怀。很多时候,由于医学的限制,很多疾病仍然无法治愈,医生们常做的,是帮助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总是要怀着对病人的同情和关怀,去安慰病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医学人文关怀培养应当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

在医学院,在解剖学的第一节课上,老师一定会强调要尊重大体老师,出于学习的需要,可以对遗体及其部分进行解剖学习,但不能心存不敬,更不能以亵渎的心态去对待遗体。

但内蒙医科大这几名学生,显然没有学到对大体老师的尊重。她们手拿大体老师的头骨,面带微笑,有人比出剪刀手,拍了张合影,还发到了社交媒体上,打上“医学生无所畏惧”的标签。更过分的是,在某个学生的朋友圈里,不仅有随意摆弄的人体骨骼,甚至在留言区说,“你们是不是养狗了?看上哪块儿了,顺一根回去给狗狗玩。”字里行间看不到对大体老师有丝毫的尊重,尤其是后面的留言,令人发指。

医学生如此不尊重遗体,肯定会影响未来潜在的遗体捐赠者的热情,降低他们的捐赠意愿。他们愿意为医学教育做贡献,但是不想自己的遗体被如此轻率对待。在社交网络上,就有网友表示,自己本来是登记的遗体捐献、器官捐赠志愿者,但看到这个新闻之后,决定不再捐献遗体。也有人表示,家里的老人想在百年之后捐献遗体,自己本来就不太愿意,看了多起类似的事件之后,就更不会同意了。

事件在网上引起强烈批评后,内蒙古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对此事作出回应,强调面对大体老师,所有学生都应保持尊重;校方在入学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多次强调,提醒学生们注重大体老师的隐私,不随意传播照片和视频;校方表示,本次事件中个别学生的行为违反了规范性要求,是出于好奇心;目前,校方正积极对学生进行再教育,以强化其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尊重。

这一回应仍有避重就轻之感,社交平台上晒出与大体老师头骨的合影,如何叫“出于好奇心”,只是没有“注重大体老师的隐私”?道德失范与职业伦理的缺失才是更大的问题。至于说出将大体老师的人体骨骼“顺一根回去给狗狗玩”,更是突破人伦下限。

此前,该校工作人员曾对媒体表示,当事学生已经写了情况说明和检查,学校会对此进行调查,并做出处理。但如果只是轻飘飘的检查,肯定无法令公众满意,也无法让这些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学会尊重生命。

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面对真实的人体,确实需要勇气,但如果“无所畏惧”到连生命都不知敬畏,让人如何相信他们将来会真正关爱生命,关爱病人?

医学生侮辱大体老师,足以反映出学校对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学校难辞其咎。内蒙医科大学在回应中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通过优化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立人文教育实践基地等措施,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希望这些能够落到实处,而不是空话。

辛省志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