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危新生儿撑起生命绿荫!“蜂鸟”医生护航550克“巴掌宝宝”成功闯关

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摄影记者 王永胜

视频剪辑 廖仕祺

通讯员 李蓓 马遥遥 刘姗姗

在生命的最初,婴儿每一次微弱的呼吸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未来。然而,有些娇嫩的“小天使”刚出生,还未见过父母,就住进了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睡在一个模拟妈妈子宫环境的新生儿暖箱中。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无不上演着生死时速的对决,那些娇嫩的“小天使”,上一秒还安安稳稳,下一秒可能就要经历生死难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感染性休克、肺动脉高压、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任何一种情况都足以致命。而新生儿又属于完完全全的“哑科”,刚出生的宝宝不会说话,医生只能通过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像警察破案一样,快速根据蛛丝马迹找到病因并即刻对症治疗。

图片武汉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姜红

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的“迷你宝宝”们打了20多年的交道,武汉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姜红见惯了这里的“人间世”。20多年的从医生涯里,她既经历过救治成功550克最“袖珍”早产儿的喜悦,也直面过病情危重倾尽心力也无法挽救的令人沮丧的时刻,但始终不变的是她守护这些新生命,守护每个家庭希望的初心。

为了对营养指标“精打细算”,她给每名医生都配了计算器

早上7时许,姜红牵挂病房的患儿,赶在上门诊前快步来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迅速换鞋洗手,换工作服,戴帽子口罩,再次洗手后走进病房。数十台保温箱静置于病房两侧,保温箱旁边配备有呼吸机、监护仪、蓝光灯、脑电监测等仪器,透明的保温箱中静静地躺着一个个只有巴掌大小的孱弱婴儿。相比其他病房,这里格外安静,除了不时的几声啼哭,就是监护设备偶尔的滴答报警声。

图片姜红主任(左)检查新生儿身体状况

从医之初,姜红毅然地踏入了新生儿科这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领域,一干就是20多个春秋。2013年,她作为科室负责人负责创建武汉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全面负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日常工作。在新生儿监护室里,每一个娇嫩的小天使都经历着“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过了呼吸关、循环关,还有感染关、营养关……关关难过关关闯,闯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是他们胜利的勋章,也是姜红和团队努力的方向。

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实行24小时无陪护管理,所有早产儿均由医护人员看护,面对这些不会说话、不会表达的小天使,姜红和团队需要夜以继日,无间隙地守护着他们。特别是一些危重症新生儿,生命体征极不稳定,他们一个皱眉的表情、一次奶液的潴留、一次心率的变化可能就是病情变化的征兆,丝毫不能马虎。这也给姜红和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4小时全程陪伴,爱心、耐心、责任心和细心,确保治疗护理无微不至。“我们就像‘蜂鸟’,时刻不停歇地扇动翅膀,没有落脚的时刻。在病房里,一天走上一万多步很正常,尤其是一线的医生护士,非常辛苦。”姜红笑着说。

姜红介绍,早产儿的诊疗非常特殊,每天液体量的输入,需要根据胎龄、日龄、体重、尿量和心肺功能综合评估后确定,做到精确无比。护士不仅要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变化,还需详细记录孩子的输入液体量、奶量、尿量和大便等情况,不容半点误差。为了让团队更好地做好早产儿个体化营养管理,计算器成了每位医生的“标配”。

自创科以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便是姜红的主战场。她和团队为无数身患重病甚至濒临夭折的患儿撑起生命的绿荫,带他们“过关斩将”,直至安全与父母团聚。在她的带领下,目前该院儿科开展了全系列呼吸支持技术、新生儿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一氧化氮吸入技术、新生儿亚低温治疗、新生儿脑室外引流术、腹膜透析、PICC/UVC/CVC中心静脉置管术、视频/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技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床旁重症功能超声等技术,学科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爱心呵护助力巴掌宝宝“披荆斩棘”,一路闯关创造奇迹

超低出生体重儿(即出生体重低于1000克的新生儿)是新生儿科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诞生既是生命的奇迹,也是医学的挑战。他们出生时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呼吸、消化等重要脏器系统发育不成熟,因此出生后将面临重重险阻。每一个孩子的生存和康复,都是医疗技术与爱心呵护共同创造的奇迹。开科11年来,姜红和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奇迹。

图片姜红主任(左一)和团队守护新生儿生命健康

去年10月11日,在妈妈的子宫里仅生活了29周零3天(正常怀孕周期40周)的550克女婴希希(化名)紧随双胞胎姐姐之后,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意外降生。不足巴掌大的身体、胳膊只有成人小拇指粗、“胶冻样”的皮肤、微弱的呼吸……希希还没有来得及发出第一声啼哭,便被立即气管插管送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开始了“人生第一场历险”。

由于早产,希希肺部发育不成熟,出生后便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医护人员在她的气管内注入了肺表面活性物质后,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精细微调参数,合理的氧疗和呼吸支持方式,力求保护她娇嫩的肺部,减少肺损伤和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希希的胃肠道也不成熟,暂时不能像足月宝宝一样通过吃奶获取足够的营养,需要微量喂养、维持静脉营养保证热卡,是非常重要的治疗项目之一,然而早产儿血管条件差、高浓度静脉营养液的输注存在外渗引起组织坏死的高风险,外周血管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为希希进行PICC置管术势在必行,此时,没有一瓶矿泉水重的希希,手臂只有成人的拇指般粗细,可选择的血管十分有限。姜红带领新生儿科静脉治疗团队制定了各种应急措施,在希希细如发丝的静脉上成功开通了“生命通道”。

那段时间,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希希成了姜红和医护团队最为牵挂的小不点。姜红几乎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来看看她,下班临走前也一定要来看一看。得知希希的体重几克、十几克地慢慢增加,哪天多吸吮了两口奶,都能让这群“临时妈妈”惊喜万分。

在姜红和医护团队的精心救治之下,勇敢坚强的希希又闯过了感染关、营养关等重重关卡,从550克的“巴掌宝宝”长到了2000克,各项指标达到出院标准,顺利与父母和姐姐团聚。“感谢所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样,从未放弃过希望,如果说是我们给了孩子第一次生命,那医护人员142天的守护就给予了她第二次生命。”抱着出院的希希,妈妈张女士(化姓)内心百感交集。

守护新生命没有“假期”,为高危新生儿开辟“绿色生命通道”

“生命是无价的,对待每个孩子都要尽心尽力,治疗更要争分夺秒。”抱着这样的理念,姜红总是随叫随到。遇上急危重症患儿的抢救,她一马当先,直到患儿病情转危为安才放心离开。

令姜红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2017年大年三十的一次抢救经历。当天凌晨四点,还在睡梦中的姜红接到了值班医生打来的电话,科室深夜接诊的一名全身硬肿、体温无法测出的重度寒冷损伤综合征患儿,突然出现频繁血氧饱和度下降,吸痰可见血性分泌物,“这个孩子极有可能出现肺出血、DIC可能,马上给患儿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给她足够的呼吸支持!复查床边胸片、血气、凝血检查,输血浆治疗。”值班医生迅速按照姜红的指导,紧急处理后,患儿的血氧稳定下来。

图片姜红主任(右)指导团队进行早产儿个体化营养管理

第二天早上7点半,姜红便来到病房查看患儿,考虑到重度硬肿症容易合并严重肺出血,若出现该情况十分凶险抢救成活率低,姜红嘱咐医生需严密监测患儿变化并与家属做好病情沟通,这才去上专家门诊。门诊结束后,家人开着车来接姜红一起回老家过年。没想到,车刚驶出长江隧道,姜红又接到了科室打来的电话,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患儿突发严重肺出血,大量鲜血从气管插管涌出,全身青紫,呼吸极度窘迫,胸片显示双肺变成白肺,情况十分危急。“掉头回医院!”放下电话,姜红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大年三十与家人团聚的时刻,立即赶回了医院投入紧张的救治工作中。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抢救,患儿的生命体征趋为平稳,肺出血得到了控制。因患儿的病情十分复杂,救治难度极大,姜红组织全科讨论并为患儿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救治方案,经过十余天的积极救治,患儿痊愈出院。“虽然那年过年几乎都是在科室里度过的,但看到患儿出院时父母脸上的笑容,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除了争分夺秒救治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患儿,姜红还坚持一直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工作。不管白天黑夜,刮风还是下雨,新生儿科转运团队到有需求转运医院的产房、手术室实施现场复苏抢救,途中转运监护,院内NICU治疗,共转入重症新生儿1000余人次,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足迹遍布武汉三镇和周边市区,最远涉及红安和崇阳等地,有诊必出,虽远必达。11年来,她和团队为高危新生儿开辟了一条“绿色生命通道”,为面临危险的新生儿带来生的希望,有效地降低全省新生儿病死率和致残率。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