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东安古城焕新颜,专家论证助力文化传承,历史故事等你探秘!

原标题:揭秘东安古城,讲好沂源故事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刘伟

凉爽的秋风拂过满目锦绣的沂源大地,吹红了百亩苹果园,也唤醒了沉睡千年的东安古城。伴随远去的沂河,这座古城尘封4500余年的历史故事将缓缓揭开。

“据考证这里就是东安古城遗址,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叫‘老城顶’,此处为古城的最高点……”10月21日,在东里镇东安村后的一处苹果园的土坡上,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任相宏侃侃而谈。在他身边围拢的分别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和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6位专家、学者。

图片

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任相宏(右)在东安古城遗址,为专家们介绍古城地理环境

国内顶尖专家为古城把脉问诊

为论证东安古城文化的起始渊源,探秘这片千年土地的文化基因与内核,讲好更多、更好的“沂源故事”。自10月20日起,由沂源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和旅游局、东里镇人民政府组织的“沂源·东安古城专家论证会”召开。专家、学者们齐聚东里,为千年古城把脉问诊。

图片

沂源东安古城论证会上,专家们结合出土文物正在讨论。

东安古城位于沂河上游的东里镇东安村,分布面积近40万平方米,2006年12月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2006年,东安古城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深入考察古城,专家们来到残存的古城墙旁。任相宏指着城墙剖面图向专家们介绍:“在2008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市、县文物部门共同对其调研发现,东安古城自龙山文化时期开始筑城,后有商代、春秋、汉代城墙,比历史记载的汉代郡城提前了2500多年。”他说,如今的城墙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十米,但是这一发现使人们能够直观地见证东安古城从龙山文化时期至汉代的历史遗存,有力地印证了“五千年的文化,四千年的城”这一说法。

图片

专家在东安古城残存的城墙边进行实地考察

绕过村后硕果累累的苹果园,专家们沿着崎岖的小路来到一处干枯的河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龙国弯腰捡起一块陶片,与专家们讨论起来。“这是个盆形器具,从边沿外翻形状判断,应该是春秋时期……”

看到专家在此探讨,村民孟大爷凑了过来。他说:“近几年经常有游客来古城遗址碑前拍照,镇上、村里也给村民普及了爱护古迹、保护文物的宣传,现在大家都盼着把古城开发、利用起来。”据了解,古城及周边曾出土诸多铜器、玉器、画像石、骨器、钱币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别的文物。数百年来,在此耕作的农民也时常捡到瓦罐残片,他们也从长辈的口中得知,此处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城郭。

在沂源博物馆,专家们对在东安古城遗址及东里东台地古墓出土的文物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对以东安古城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天上王城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为论证结果搜集有力佐证。

图片

专家在沂源博物馆研究讨论文物

春秋时期浮来邑确定在沂源东里

10月22日,“沂源·东安古城专家论证会”圆满结束。与会专家最终公布了包括初步确定东安古城为春秋时期纪国浮来邑,战国时期齐国盖邑等专家意见。

据《春秋·隐公八年》记载,“浮来”为春秋时期鲁隐公和莒国人的一次著名的会盟之地。但关于这次会盟的地点,却有不同说法,至今已经困扰学界大约700年。多年来,盛传的说法是鲁莒两国国君会盟地,在今日照市莒县浮来山上的一株4000余年的古银杏树下。如今,该处仍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有“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为书法家武中奇1979年重游浮来山时所书。

浮来邑作为齐、鲁、莒、纪四国之要地,位置在今沂源县东里镇东安古城的初步确定,有着考古发掘、地理学记录和史学记载可相互印证。为莒国晚期的科考研究以及东安古城遗址的挖掘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论证会上,专家们围绕东安古城出土的文物及古城历史脉络进行了交流讨论,深入探讨了在古城出土的,目前已知最大的汉代“盖侯马久”烙马铁印的考古意义,并提出一组商周时期的文物为乐器绕弦器具和石范的年代归属。

图片

沂源东里唐山石刻遗迹

专家组还认为,东安古城曾是秦汉时期盖城和盖县治所,以及魏晋至隋代东安郡治所在地。东安古城从史前大汶口文化时期到隋代一直是一处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遗址出土遗物规格较高,为研究商人经营东方和商周更替等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证据。

此次论证成果,为沂源县历史研究和文旅发展再添动力。沂源县委常委、东里镇党委书记尚勇健表示,东里镇将以东安古城历史文化为脉络,打造东安古城文化带,积极推进文物遗址的展示利用工作,让文物资源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真正实现古城复兴的美好愿景。

沂源是文化遗迹特别眷顾的地方

鲁山巍巍,见证了沂源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沂水长流,带走了无数岁月的故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的痕迹随处可见,无论是古老的城墙、地下的文物,还是民间传说、传统习俗,都承载着沂源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图片

东安古城城墙挖掘现场(资料)

在如火如荼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上崖洞遗址再次发现的石器,让“四普”队员们异常兴奋。队员郑德平表示,之前普查和调查中发现的标本现已在省博物馆展示,沂源县目前缺乏上崖洞的标本,而此次发现的石器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近年来,沂源县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和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促进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023年,为宣传沂源县考古成果,讲述沂源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摄制组来到沂源,拍摄了纪录片《姑子坪战国墓》《沂源东台地战国墓》,通过聚焦墓葬的发掘过程及重要发现,展现相关考古进展及研究成果。

图片

沂源猿人头盖骨及牙齿化石

在沂源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曾孕育了从“沂源猿人”到旧、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从未断代的灿烂文化。

作为“山东古人类发源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60万年的“沂源猿人”化石的发现,将山东地区最早人类活动的年代提前了近20万年;20世纪50年代,在今南麻街道发现的姑子坪遗址,与东安古城遗址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出土的青铜方彝、铜洗等,在山东境内周代遗址中极为罕见。

图片

姑子坪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沂源还拥有国内唯一一处“牛郎织女”传说的古建筑遗址。作为拥有国内唯一与实地实景相应并存的牛郎织女传说核心传播地,沂源县高度重视传承发扬七夕文化,秉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已连续举办十六届七夕情侣节,成为沂源独具浪漫色彩的文化故事。

图片

建于山崖上的织女洞

东安古城,则是沂源县境内历史上唯一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古代城邑,它是沂源城市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沂源历史的承载地。

“沂源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后,我们将秉持‘大考古’和聚落考古理念,对东安古城等县域内的历史遗迹,开展持续的考古调查研究和宣传保护工作。”论证会后,沂源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明法表示,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丰富的旅游产品,这必将对加快沂源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千秋万代沧桑变,岁月如梭不停歇。山城沂源将敞开胸怀,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共同分享沂源的历史文化,见证沂源的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