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基于STEM教育的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研讨会举行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林焕新)“如何为过敏人群量身打造应急神器——供氧口罩?”“果蔬净化器究竟是否是‘智商税’?”“乐器定音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数学奥秘?”……10月22日,北京市基于STEM教育的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市育英学校举行。7位教师分别呈现了充满趣味的展示课,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开启了任务挑战。

“七堂展示课具有三个一致性,值得大家深入反思。一是基于工程设计整合科学探究与实践,课程中具有工程思维学习的流程。二是素养导向的学习任务,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与高阶思维能力。三是STEM综合科学课程,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对老师和学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咏梅说。

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守梅看来,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国家战略。“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基础教育中,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家国情怀,强调学生需要具有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这需要学生在跨学科实践学习中发展,STEM教育就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跨学科课程教学实践。”姚守梅说。

在大会交流中,多位与会专家、教师都发表了对STEM教育的思考。

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赵佳介绍,育英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建设具备特色鲜明的逻辑、路径以及目标。以综合科学课程为典型,抓住兴趣起始点,借助不同发展类课程巩固并深化科学志向,从而孕育理想信念。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高云峰表示,科学课标明确指出,探究实践应将科学探究与技术实践紧密融合。这就要求老师们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模型教具,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国家培育出能够敏锐发现问题并高效解决问题的优秀人才。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王凯认为,在教育领域,我们必须关注两个核心问题,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科学教育的加强。要清晰地确立关于培养人以及创新人才的理念,确保所有孩子都能成长为具有基本素养的“人”,在此基础上,随着所有人素养的持续提升,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其独特的优势。

北京市育英学校教师李豆豆、北京市育英学校教师李玮琳、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陈清伟分别从STEM课程建设、数字化赋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STEM课程群建设方面作了分享。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市育英学校协办。

作者:林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