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被运走后,去了哪儿?晨报小记者走进老港生态环保基地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会制造出很多垃圾,爸爸妈妈把它们进行分类,扔到小区垃圾房。大清早,垃圾清运车就开始工作了,来到各个小区把垃圾运走。

清运车把垃圾运到哪儿去了呢?

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它们的去处一样吗?

它们最后都被如何处理了呢?

会不会给我们的城市环境带来污染?

垃圾处理场会不会是个臭气熏天的所在?

垃圾真的能变废为宝吗?

……

这么多的好问题,真值得去探究一番。

国庆假期,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们来到位于浦东新区老港镇的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在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以及真实的生活垃圾处理现场,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图片

相关报道刊发于2024年10月24日《新闻晨报》

图片

晨报小记者 谢天欣(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 四年级)

2024年10月6日,我们来到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参观。听说这里是个巨大的垃圾处理场,但是我仔细闻了闻,一点臭味都没有。

我们的第一站,是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第一个展区的主题叫“地球家园”,200多张黑白照片,每一张都展示着被垃圾污染的地球家园。有一张照片上,一只大海龟嘴里咬着的不是食物,而是一个塑料袋;还有一张照片上,橡胶制品卡住了鱼的喉咙……每一张照片彷佛都在唤醒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确实,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那么这个“量”究竟有多么巨大呢?在第二个展区,我看到一组数据:上海常驻人口2400万人,流动居民600万至700万人,每人每天产生一公斤左右的垃圾,这样算下来,上海每天产生超过3吨的垃圾。

我瞬间惊呆了。请你想象一下,如此巨量的生活垃圾如果不被妥善处理,我们的城市会怎样?好在,每天都有垃圾清运车来到小区,把垃圾房里的垃圾运走。它们去了哪里呢?在生活垃圾物流运输网络演示里,我看到一个虹桥镇小区的垃圾,被专属清运车运到虹桥镇生活垃圾压缩站,再被运到闵吴码头,最后通过垃圾运输船运到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

接下来,不同的垃圾就要接受不同的处理了。垃圾填埋是个复杂的过程,首先,在地面挖个大坑,然后上面依次铺上基础层、反滤层、地下水导流层、GCL保护层、渗滤液导流层、反滤层等9个层。将垃圾倒入大坑中,上面还依次要铺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覆土层。里面所产生的甲烷等气体,也会被管道回收,用来发电。而餐厨废弃油脂,预处理后可以转化成生物柴油。(编者注:未实行垃圾分类前,混合垃圾采用卫生填埋的处理方式。目前上海已经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湿垃圾采用生化处理、产沼、堆肥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干垃圾采用焚烧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置。)

可回收物则可以通过分拣机器人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然后被再利用,比如做成塑料膜、玻璃制品、再生塑料衣服等。

我们还参观了垃圾发电厂。经过发酵几天后的干垃圾,被投进上千度的焚烧炉里,产生的热量推动电机发电。

现在每当我看到清运车在搬运垃圾时,不再嫌弃臭味了,而是想起垃圾背后的处理和复杂的工序,对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心生敬佩之情!

记者点评:

这次的参观信息量很大,而且也涉及很多的专业知识,对于小记者来说是个挑战。如何把这些信息梳理出一根讲故事的逻辑线呢?这位小记者做了尝试,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修改,不容易!

图片

晨报小记者 姚幽悠(上海市杨浦区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 四年级)

晚上,我进入了梦乡。

“轰隆隆”,周围一片黑漆漆的,随着这声巨响,我和我的同伴们被倒进了臭烘烘、乱糟糟的清运车里。一路上我满脑子都在想:我会被运到哪里?会变成什么样呢?车子一颠一颠的。终于,车盖被打开了,我眼前是一个昏暗潮湿的垃圾厂。我和同伴一起被倒进了一个大坑里。

这时,我发现这个坑里,有好多和我一样的瓶瓶罐罐。易拉罐妹妹正在清理身上的污渍,啤酒瓶大哥还在呼呼大睡,几位和我一样的饮料瓶兄弟不知道在讨论着什么……我还没和他们搭上话,就被运到了传送带上。传送带慢慢地带着我往前移,我的前面有许多个机械手臂在空中挥舞着。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我搞清楚状况,一只机械手臂向我伸来,“啊……”我尖叫了一声。我被它抓了起来,温柔地放到另一条传送带上,我的身边都是饮料品兄弟。我看到易拉罐妹妹和啤酒瓶大哥被抓去了另外两条传送带。

接着,我被传送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我被分解了,什么都不知道了。最后,我居然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件白灰色衣服!一群小朋友围住我,用手摸摸我,都说:“很柔软。”

“幽幽,起来吃早饭了。”我被妈妈从梦中叫醒。我看到桌子上,放着昨天去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参观时喝的矿泉水瓶,一会儿出门我要把它扔到可回收物桶里。

记者点评:

可回收物的处理,如果用说明文来写,会比较生硬和简单。但这位小记者换了个手法,写了篇小童话,让“说明”变成了“故事”,有趣很多。

图片

晨报小记者 余芊乐(上海市北郊学校 四年级)

生活中每天都有垃圾产生,而扔垃圾则是我的主要家庭劳动之一。我一直好奇,这些被扔掉的垃圾最后都去了哪儿?国庆假期10月6日,我跟着晨报学记团的老师来到老港镇找到了答案!

在这里,有一个上海市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通过5个主题展区的参观,我知道了不同种类的生活垃圾是如何处理的。比如分拣机器人,可以对可回收物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再加以再生利用。再生塑料制作的衣服摸上去,就和我们平时穿的衣服一模一样。还有餐厨废弃油脂,经过预处理后可以转化成生物柴油,让柴油车跑起来。

在上海老港镇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我亲眼目睹了干垃圾发电的全过程。在一套先进的中控系统指挥下,干垃圾进入卸料坑,然后会有个大爪子捣碎沥干,3-5天后,再被抓入焚烧炉里焚烧,产生的热能用来发电。这个过程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

之前,我就知道有些垃圾是可以进行填埋处理的,但到了这儿我才惊奇地发现,原来填埋并不简单。垃圾填埋防渗系统足足有9层,这样才不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结束了一天的参观后,我感触良多,首先我们要爱护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其次我们要做好垃圾分类,提高垃圾的再生利用率;最后我们要学好知识和本领,让垃圾分类回收再生的过程更智能、更高效,用科技去探索垃圾的更多可能性,让世界更环保更美好!

记者点评:

好奇心源自生活,开头很自然地提出问题,引出后文。这位小记者把几类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得很简练清楚,最后的思考也很到位。

图片

晨报小记者 李易澄(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 二年级)

我是一个装满可乐的易拉罐。

一天,我被一个小女孩带到家里,把我里面装的可乐喝完啦。然后,小女孩把我丢进了可回收物桶里。我的旁边挤挤攘攘的,好多易拉罐呀。过了一会儿,我被送到一辆车里。只听“咕咚”一声,车开了。我跟着车子来到了哪儿啊?哦,天呐,我来到了一架巨大的垃圾处理器旁。“轰隆轰隆……”,我听到旁边好多的易拉罐都被送进了一个热烘烘的地方。突然,我也被送进去了。哎呀,好热呀,好热呀!过了一会儿,我全身都熔化了……

等我再醒来时,我又变成了一个易拉罐,灌上饮料,摆在一个超市的货架上,等待新的主人。

记者点评:

同样是一篇小童话,把易拉罐的回收利用讲得很清楚,又不失童趣。

图片

今天,我去了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里面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回收介绍。我最感兴趣的是干垃圾的回收。干垃圾先进入管道,再在焚烧炉中焚烧,产生热能使发电机运转。燃烧后产生的渣灰可以制作环保砖。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会被排入过滤罐子过滤。一共有四个过滤罐子,分别是粗过滤装置、DMA、布袋除尘器和活性炭吸附装置。最后,这些有害气体变成无害气体,排入大气中。——晨报小记者 骆聿宸(上海市万里城实验学校 二年级)

图片

下了大巴车,我们跟着讲解老师来到第一个展厅。这里展示了很多照片,其中最触动我的,是一条鱼误食了海洋里的垃圾袋而死亡的照片。第二个展厅里,有一个区域是告诉我们,一些材料在大自然中的降解时间。比如:废纸需要2到6个星期,而玻璃制品需要1到200万年。在第三个展厅里,我看到了可回收物分拣机器人,可回收物被分拣后可以做成有用的生活物品。——晨报小记者 华君钰(上海市闵行区马桥文来外国语小学 四年级)

图片

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座落于浦东新区的老港镇,面积大得跟澳门岛有得一拼。这里每天都要处理上海市70%的“废物大军”,数量惊人到能堆成小山。在环保基地中,有一座专门讲解生活垃圾的酷炫展馆——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在“重新认识垃圾”展区,我了解到一块看似普通的玻璃,在自然界中需要200万年才能完全分解。在“垃圾去哪儿了”展区,我了解到餐厨废弃油脂经过高科技处理,竟然可以转变成B5生物柴油,为大货车提供动力。——晨报小记者 郭承鑫(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正达外国语小学 二年级)

注:本文为晨报学记团原创,转载请标注出自上海升学微信(ID:shanghaisheng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