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老师的"英语教育观":小学阶段多下些功夫,孩子受益太多 …

图片

小冰: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英语学习这件事,不过这一次,我们邀请到了一位大学老师来做分享。

花友@amy_iris 是一位大学老师,虽然不是直接教英语,但多年的英文学术论文撰写和查阅,让她早已对英语这门工具使用自如。在带娃学英语这件事上,她认为“小学阶段,英语多下功夫,孩子一定受益良多!”

为什么她会这么说?还得请出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

花友女儿,从幼升小开始走上原版阅读之路,现在快要小学毕业了。在整整六年小学生活里,娃一直坚持英语听读,在“原版路线”上走得稳稳当当!不仅校内成绩无忧,还收获了太多的“意外成长”。

感谢,@amy_iris的分享~

图片
本文由@amy_iris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我家的英语启蒙在小花生社区里绝不算早。

记得很清楚地是幼升小的那个暑假,我家还认不完26个英文字母;所以到了今天看见她能享受原版阅读的乐趣,自信沟通、流利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还是很欣慰她能慢慢解锁一道门,打开一扇窗,看到更广的一片天。

图片

说起来,我们家在四川成都,大家印象里,这里是慢生活的代表:喝茶、聊天、看书、搓麻将...

图片

古云:“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大致也将这种天府之国的安逸和“巴适”(四川方言词汇,意为“舒服”)形容的恰到好处。

不过对于教育这件事来说,成都人可绝无“躺平”之意,毕竟教育资源的富集也代表着竞争压力的湍升。

成都有两所985、四所211大学,还有50+的各类高校,从高等教育密度上看算是中部Top级(顶级)了。

从中学教育看,成都七中、实验外国语等更是大家挤破脑袋想要进的省重点...

图片
成都初中“五朵金花”之一的实验外国语学校

而我们家今年正好是小升初,所以对于小升初这件事还是考虑了蛮多的。

想读顶尖的私立,也是得去挤破头“逐鹿中考”,所以这也档住了一部分人想法。所以有一部分就选择了摇号、待指标,这样至少能保证有高中读。

我还是比较尊重娃,娃说想去私校,在和她认真沟通后,她还是这么想,那我们就努力去申请了。我们申请了“五朵金花”之一(本地人认为最好的五所中学之一)

但反观教育这件事,大环境的影响,不若周围人的影响更直接,据我的观察,“鸡娃”氛围这件事也没个绝对,还是看家庭。

一般关注教育或者关注小孩的,这个氛围就还是挺强的:不管是在语数英等学科类,还是在琴棋书画等素养类上,大家都还是挺投入的。

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我感受到就是在那个“双减”以后就有一些可能就相对比较快乐一点。所以总体还是看人和看家庭吧。

不过对于我家而言,“双减”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们还是该看书看书,也一直在坚持阅读。

我们算是比较重视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的那批家长,但也绝对谈不上“鸡”。

Part.1
一个大学老师的英语教育观

从一路考学,到在高校任教,教法律。我自己的教育经历,也多多少少,有所带入到对孩子的英语教育上来。

举个例子,在我的学生时代,语法规则是英语学习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越早了解清楚越好。

图片

所以在娃有了一定听读基础后,大概是三年级左右,我会时不时给她讲一些构词法呀,前缀后缀之类的语法知识,然后有些简单的语法规则,也会和她聊。

这么做合不合适未必,不过说实话,我觉得他们现在学习英语,资讯、资源可比我们那时候好太多了!

她现在学习发音、练习听力,都比我们当时更有优势。对比下来,在学习英语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多的是“学得”,他们更多的我觉得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叫“习得”
习得: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  , 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  , 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 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

学得: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 ( 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 ) 的过程。

访学两年,对英语教育也有了更多思考

前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国外呆了一段时间,虽
然不是英语专业出身,但是也亲身感受到了英语的真实使用环境。
 
图片

这段经历对我后面教育我娃,以及带她走上原版路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是教育模式,我会更尊重娃的表达和选择,不会给她设太多限。

因为在美国,在和导师、以及当地朋友家庭接触后,发现他们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是给予了相当的尊重和自由度的;且不会只看单一标注去评价孩子的能力,比如橄榄球打得好,学习一般的,也是非常厉害,受到大家尊重的。

而在英语学习上,我现在不会太看重,或者说太功利地来看待英语学习中关于背单词、学语法等这类学习策略,以及对语言成绩的单一评价标准。因为语言是拿来用的,在阅读和使用中学才是最高效的办法。

当时我也去关注了一下,就是英语国家同龄小朋友,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他们看的书、他们听的材料等等。然后尽量给娃做一些符合认知的同龄原版内容推荐。比如我们进入一年级后,就同步本土学生,选择了Wonders教材学习。

图片

我现在真的是希望她能通过英语学习,来欣赏到她感兴趣的内容,看到她感兴趣的书,或是了解到她感兴趣的资讯。

英语阅读,我更看重Read to Learn

我是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英语是少不了的。不管你是否要出国,走国际路线;还是公办校一路直上,走应试路线,英语都非常重要。

但是,抛开成绩来看,英语它更重要的属性是一个工具,是认识世界、发现未知、追求真理的工具,这和中文是一样的,是必须要学好的。

其实比起Learn to Read(学习如何阅读),我会更看重娃Read to Learn(通过阅读学习)的过程。

在娃很小的时候,亲子阅读一些绘本时,我们就会在一起做动作玩、一起讨论里面的内容。这些都不是硬塞给娃的,而是通过寻找娃的一些兴趣点,配合娃一起探索。

在读到RAZ的一些文章时,还会以此为展开,进行比较精读:
小科普:什么是《RAZ》?
RAZ是美国 Learning A-Z 公司推出的在线英文分级阅读系统,在美国被不少学校所使用。这套系统中包含的这套分级读物 Reading A-Z,涵盖从aa到Z2的29个级别,分级科学细致,读本量达上千本。全套分级读物以非虚构类见长,涉及自然、人文、历史、科学、政治等领域,题材足够丰富,文章短小且具有学术性。 
在 RAZ 官网,整个阅读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
RAZ aa-C级别:GK阶段,对应美国学龄前;
RAZ D-J级别:G1阶段,对应美国小学一年级;
RAZ K-P级别:G2阶段,对应美国小学二年级;
RAZ Q-Z2级别:G3-G5阶段,读到这级别,已经可以算的上“阅读自由”了...
图片

拿一篇来讲一个例子,这是娃在读到RAZ J级别 Brazil这篇时的一些搭配阅读和整理输出...
图片

再比如,读到Raz O级别Pluto's New Friends这篇时,我们找了很多有趣的音、视频资源,狠狠地把太阳系的行星们都了解了个透...

这是儿童节目《芝麻街英语》的介绍👇

图片

这是歌曲The Dwarf Planet Song里的介绍👇

图片

而对于阅读或学习内容的重视还有一个额外好处,就是不会过于焦虑语言能力进阶这件事。
 
很多家长会比较急躁,就是我一定要在多少个月内,要把这个分级读完多少本,要背单词,quiz(测试题)要全对等等。然后这种急躁的情绪会传递到孩子哪里,小孩子也能感受到,自然会容易产生反感乃至反抗。

我觉得这个其实没有必要。开始的时候确实会慢一点,比如说分级吧,就是前边前边几个字母的级别,娃看的时候确实比较慢,但这是娃在感受,在适应,在慢慢找节奏,都是需要时间的。

另外,同一个级别也不是说要非读完不可的,有些书娃不感兴趣,就读快点或者不读,娃喜欢的读多少遍也没关系,还可以带着她精读、讨论、拓展,把一本书读厚。

Part.2
小学原版之路,我们这么走

我们的原版阅读之路,开始于幼升小的暑假,到现在已经快6年了。

在小学毕业前,靠阅读猛抓英语

和大多数小花生娃一样,在前期(尤其小学毕业前)会多下点功夫在英语阅读上,不过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一方面,我是觉得小学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所以不管怎么样,英语阅读,或者至少听书的时间总归是有的。

小低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听读”,因为时间更充足,我们每天会早读,晚上和周末也会花大量时间在亲子共读上,虽然不是强制的时间,不过平均下来周中每天至少1h分级,1h绘本吧。

而进入小学高年级,少了很多大块的时间,没办法大量阅读,我们也会抓紧碎片时间来“以听代读”比如上学路上,户外活动时等。每天坚持听一点、读一点,这个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直到六年级,还能每天保持至少1小时的听力输入。

👇下面是我们六年级的泛听书单,来自小花生截图

图片

另外,小学阶段,其他各科学习的压力也没那么大。尤其是小低阶段,学科数量和课业压力没那么大,正是习得英语的好时机。

还有,我会觉得在语言学习上,小年龄时家庭也比较好带动她。然后也会觉得很有趣,愿意去看原版书、听原版书。

这个可能和我的本身对阅读偏好有关系,所以就是会陪小孩子时间多一点,小低阶段的分级和绘本阅读我基本都会陪在她身边,遇上有趣的话题会一起讨论;进入高年级后,娃更多听读,自主阅读后,就不经常陪在身边了。

实践下来,小学英语下功夫,好处有三

直到娃上了高年级,马上要小升初后,特别是在小花生社区里,看到其他家长讨论起来,才发现,小学多投入在英语学习,如原版阅读,确实益处颇多。对我们来说的好处有三:

1、小学的时间充足,就算是大量时间都花在了英语上,也很少占用或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其实时间挤一挤,就可以都兼顾到,所以不存在高年级时间和精力打架的局面;

2、目前娃已经考过PET,且要不是延考,可能FCE也差不多能在小学毕业前拿下。从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上看,目测初中阶段英语校内,确实不用老母亲操心了,基本可以把时间给到其他学科上;

3、通过英语的原版路线学习,娃现在能够自如的和外教交流,看一些原版文学作品,也能迅速"get"到这里面的点...这些给娃带来的自信,不仅为娃英语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还连带着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了推动力,也算是意外之喜。

分阶段实践,我们具体是这么做的

我们的英语学习大致也经历了启蒙(自然拼读)——初阶——进阶这个过程,仔细想来每个阶段似乎也有些区别和重点。总体来看,越是低段家长花的功夫越多,进度也相对较慢。

我家经历的几个阶段,大致如下:

启蒙(幼升小-2年级)| 学完自然拼读,RAZ为主线进阶

这个阶段,我们使用了大量的儿歌、图片、歌曲,总之就是大量的听和看。

另外,我们认真学习了自然拼读,因为这对于小娃积累听力词、实现自主阅读来说很重要。
自然拼读:是指看到一个单词,就可以根据字母和字母组合,运用单词里的发音规律,正确拼读单词的一种方法。它的核心是建立字母(letter)与语音(sound)之间的对应关系,不用借助任何表音系统,看着字母就可以直接读出单词的发音,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

这里用了两套参考书,一套是作为教材的Oxford Phonics World...

图片

以及一个1000词字典 First Dictionary 搭配着学...

图片

而在这个阶段我们获益最大的,莫过于RAZ这套分级了,它简直就是我们的百宝箱!

我们家学RAZ,速度不快,但学得绝对扎实。小低年级时,我们主要是靠点读笔开始,先让娃朗读一遍,然后阅读,做quiz。因为我们最初特别重视娃的发音练习,所以每篇RAZ基本上都会让娃录音给自己听,现在娃的发音已经妥妥的把老母亲甩在身后了。

我们一般每天读两篇,看心情加减文章,这一套下来大概耗时1小时左右吧。

当然,如果遇上一些非常有趣的主题,我们还会做一些精读拓展,这个部分就不展开说啦,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戳右边这篇文章👉“高质量”刷Raz怎么做?我们摸索出了一套易上手的方法 ...

在刷RAZ,看绘本两年后,我们家成功自读 Nate the Great,进入初章时期...

图片

初阶(2-4年级)|引入同步教材,提升非虚构比例

进入2年级后,除了RAZ还有在坚持阅读外,我们教材方面主打Wonders这是一套海外娃也在学母语的教材,俗称“加州语文”。

我们从Wonders GK 开始学,除了教材外,还坚持每周进行Wonders自带的配套阅读,选择了稍微拔高的材料(beyond level)

由于内容和教材呼应,较之教材篇幅更长,更有故事性,很多篇章娃读下来已经自然能够背诵。
图片
进入到G1,我们比教材预置的进度要慢,基本按两周完成教材一单元的速度推进,一次1.5小时。

我们一般的模式是:第一周,熟悉视觉词,学习本周的拼读规则,再围绕本周主题讨论相关话题。
图片
第二周,以主课文的故事巩固之前的拼读规则和高频词,练习阅读策略和语法点。

按照这种方法,我们一路刷完了G1。

除了主攻Wonders外,我们还引入“科学类分级读物”(Let’s Read and Find out Science),大家都习惯称之“科1”。

这套分级也是一个大部头👇

图片

内页上看,非常写实,绘图精美👇

图片

这套主要是为了给娃增加非虚构阅读的比例,也可以配合其他阅读资料做拓展。

总结这个阶段,娃主要以各种初、中章小说的听读为主,书目选择上尽量符合娃的兴趣,我不太干涉。

另外,我比较注重Non-fiction(非虚构)阅读,尤其是配合各种资料进行拓展,以内容吸引娃。

进阶(5年级后)|听读保温;专注非虚构,引入项目式讨论学习

进入5年级后,其实娃的可支配时间已经比以前少很多了,所以这个时候,对于虚构类章节书,我们更多的是听,而不是读。

现在娃是蓝牙音箱随身带,各种零星闲散时间都用在了听书上:上下学路上,户外遛眼睛……不知不觉,还是听了好些书,2021年听了61本,今年也听了25本。

图片
这是在小花生App上记录的,21年听了64本

而有限的整段阅读时间,基本放在非虚构上。这时我们的主教材,选择了California Science进度是一周一章,配合Quizlet积累科技词汇。

图片

同时,也筛选保留了一个英语项目:同样以科技、艺术等非虚构内容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在习惯了看故事之外去接触、查询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注重讨论和表达的氛围。

坚持非虚构阅读和讨论一段时间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她对信息的敏感度、提炼能力和理解深度都有提升,孩子从较为内敛到逐渐放开,敢于更大胆的去猜想和提问。

Part.3

原版阅读的魅力,远远超出了语言本身


从娃幼升小走上原版路,到现在已经将近6年了。

回想起来,这6年英语阅读经历给带给娃的成就是巨大的:除了体现在成绩单上的证明外(校内英语考试都是几乎满分),其实更多的是能力、习惯、性格上的成长和蜕变。

听说读写,娃从全方位感受一种语言

就我而言,其实原版阅读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纸质书,还有报刊杂志、电子书、有声书等,如果再配合上广播剧、纪录片、播客、电影……海量内容,听说读写全覆盖。

首先,原版大量的听读输入,也让娃在听说能力方面较有优势。像我们并未针对考试做专门训练,只在考前做过几套题来熟悉题型,但PET考试的听力和口试都是卓越通过。

阅读上,从分级阅读到上手初章、中高章也比较无痛自然。吸引娃的是书的内容,而不是作为任务为读而读,特别在有些英语梗只能在原版语境中才能体会的时候,娃慢慢地更愿意选择原版而不是译本。

写作上,我感觉妞从小语感比较好,或许不明白其内涵,但启蒙阶段懵懵懂懂能用修辞、押韵,使用倒装等句型来丰富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都得益于坚持听读原版童书。 

图片
启蒙时期的“小创作”

这种积累进一步培养了娃的语感,感受英语的节奏、修辞、用语,以及语言背后的情绪、情感和穿透力。看着她兴高采烈地分享,或者读到一些有启发的语段,娃会自发地拿出录音笔,自己朗读、体会、标记,说实话老母亲欣慰又羡慕这种读书状态。

看了各种原版书,娃的“创作力”一天天Up

娃在原版阅读的路上,一路模仿一路“创作”,从英文到中文不断尝试在创作的路上,

01 初阶版分级创作

这篇是浓浓的RAZ风,小作者自己审核定级Level G,还给我解释1、3句有押韵,除了rhyme(尾韵)还有syllable(音节)要注意。

图片

02 进阶版Non-fiction分级创作

查图片、查资、梳理要点,最终完成折腾了半天。有了这些作品,小读者的阅读也可以转换到作者视角,非虚构阅读的兴趣就在这些创作中慢慢孕育。

图片

03 复杂版故事创作

这篇虽然拼写、语法都有错误,但创作的热情不减,且故事越来越长...


关于英文写作或创作而言,我们的心得是:初期一定要保护热情!开始不要总是纠正他,这个单词错了、那个语法有问题、这个结构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最开始鼓励鼓励多创作,多模仿,她愿意写是第一位的。

在保护了兴趣的基础上,可以引入一些原版教材再专项提升,如我们用的Wonders里面就会有专门的写作练习模块。

从英文绘本中的灵感,到变成中文铅字发表

大概娃二、三年级,就是刚刚开始学写作文的时候,写了一则童话,没想到还获了奖。这给了小娃很高的自信。

图片
《礼物》,来自原版的语料和灵感

这则故事好像娃取名叫《礼物》,我看下来感觉还挺曲折的,就是那中看了开头,猜不到结尾。而且呢,故事还是有一个中心立意在里边的。

然后我就问她,我说你这个咋想出来的,她说是看的是英文绘本里边的一个故事,然后根据启发,把那个故事给重新加工了。

这件事确实让我感觉到很是惊喜,发现原来原版阅读带给娃的很多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我们一直在读的RAZ,就是它的内容主题确实挺杂的,如自然、历史、人物啊等等,什么东西都有。因为我们读的比较仔细(朗读、阅读、做quiz、录音...)娃总是能从每篇中get到不一样的点。比如说她改编成童话的这个原版绘本,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但是她就在阅读时记住了。

所以有的时候,阅读这件事很有益,却急不得。你就是要给他一些等待的时间,不是说你今天读了,明天就要获得什么成就。

目前,小妞已在公开出版的期刊杂志上发表了7、8篇作品,中英文“创作”正在相互促进中。

从自传阅读中获得自躯力,做更自信、更勇敢的自己

开始阅读人物传记,最早是在一个中文阅读项目里,当时老师选了几本人物传记,我就带娃跟着读,内容熟悉了后就想看看原版书,结果一看起来就不可收,书也越选越多,娃遂沉迷...

在娃的原版阅读中,自传的力量显现在六年级的寒假。

第一本是崔娃的Born A Crime,语言诙谐幽默。种族隔离的沉重话题在崔娃活泼轻松的叙述中,从概念到现实地呈现在小读者面前。娃读得爱不释手,又看了好多崔娃的脱口秀,也写了书评。

图片

然后是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拉拉的自传I'm Malala,这一本最难啃,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苏联、美国来来回回的过往。

那片土地上塔利班的历史,老百姓朴素又根深蒂固的信仰和认知,以及在那个环境下长大的小姑娘马拉拉,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给了小妞极大的触动,还录制了视频在班上把马拉拉作为最佩服的人物做了分享。

图片

除了马拉拉的勇敢也更加珍惜当下每天的日常。之后,接着读了塔拉·韦斯特弗的Educated、米歇尔·奥巴马的Becoming

同一个世界不同地方,生活着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活在当下也要眺望远方,毕竟世界那么大。

图片

随着妞读了越来越多的自传,内心多少会更加充实、有力。

要知道,一年级初入校的她,是一个上课发言都会忐忑的羞涩小姑娘。现在,虽然还是紧张,但各种校内外活动,从班长、大队委、区十佳、市红领巾奖章的竞选,到中英文演讲、才艺表演、各种体育竞技比赛,她都会突破自我、积极参与。

这些活动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有什么关系呢,这个过程她经历了,成长了。她不止一次告诉过我,在这些活动中,她如何想起马拉拉的演讲、塔拉的经历,甚至会带入到书中描写的具体场景之中,这就是阅读的力量、榜样的力量。

插播:对于人物传记,我们家的选书理念有这几条——

1、选择来自不同国家、文化和行业背景的历史名人,可能会得到不同维度的启发;

2、会选一些和娃年龄相仿的名人,对娃来说可以成为一个榜样的力量,如马拉拉;

3、会在选书前,在小花生看一下书评,就是看那个原版有没有同年龄段的小朋友读啊,内容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吸取前人的经验。

4、会根据传记的语言风格来排序,如果语言幽默诙谐的,娃可能会先选择阅读,也不容易中途停看;

5、最后,就是要一次多选几本,让娃有的挑!


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娃学会了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和原版阅读当然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但原版阅读中我们接触到很多表单、图示、引导、练习。

所以批判性思维的种子,早早就在原版阅读过程中种下。比如fact(事实)和opinion(观点)的区分,各种思维导图的引入。

如这幅是娃画的关于Main idea & Details(主旨和细节)👇

图片

如这幅是关于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比较)👇

图片

如这幅是娃画的关于Flow Map (Sequencing,流程图)👇

图片

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我和娃在阅读一个中国风绘本《石头汤》时的思考和互动。

图片

《石头汤》是外国人改编的中国风故事,比较下来,英文版更educational(有教育意义)故事不单纯讲以石头为引子做出一锅靓汤,更引申到人与人之间打破隔阂、打开心门、学会分享、找到幸福。故事的画风很有意思,仔细观察有许多亮点。

在中英文绘本《石头汤》的对比阅读中,我们发现它并不是简单的翻译。同样的背景却有不同的主角和故事情节。

于是我问了娃一个问题:你更喜欢哪一本?

图片
中英文《石头汤》对比阅读

第一次阅读并不能给出答案,于是,娃用两张思维导图作了梳理👇

图片

再用双气泡图做个比较...

图片

最后发现,出于情节设计和描述,娃喜欢外国人改编的这篇中国风故事。

提升视野,娃在知识宇宙自由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