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一退休医生守护传承濒危艺术口语——闽南“蜂话”

“蜂话”,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口语。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蜂话”就已出现,它曾是闽南地区部分戏班成员的交流用语,因其“加密”特性,普通人难以解读含义。如今,泉州会“蜂话”的人已寥寥无几,“蜂话”也面临失传的风险。

王石伟是安溪县的一名退休医生,自幼在戏班大哥的影响下学会了“蜂话”。自去年起,他开始搜集、整理与编写“蜂话”相关内容,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一濒危的语言。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邱丰 王耿华 通讯员 王一婷 文/图

与大哥的“蜂话”回忆

“lē hīn lá qín(喝茶)。”

“Iǎo hǐn liāng xīn(好香)!”

在安溪县城厢镇龙凤都城老人活动中心,王石伟与友人品茗“话仙”,但稍加留意就能发现,他们讲的不是闽南话。“这是一种独特的口语。叫‘蜂话’。”王石伟的挚友陈建文告诉记者,三四年前,大家听王石伟说起“蜂话”,感觉很有意思,于是经常向他讨教。“如今,我们几个好友都掌握了‘你好’‘请坐’‘喝茶’等基本社交词,日常聊天不成问题。”

图片

安溪县城厢镇龙凤都城老人活动中心,王石伟(右一)向老友们传授“蜂话”。

1953年,王石伟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他是家中第九代医生。作为家中老幺,他有2个哥哥和5个姐姐。“我大哥叫王丽政,虽然他比我大19岁,但我们感情一直很好,每次回家大哥都会给我讲不同的故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泉州地方戏曲迎来了一段平稳发展期,王石伟的大哥加入家乡的剧团,并成为剧团的骨干,舞台上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参与编导、化妆等幕后工作。“有一天,大哥回家说起剧团里有一种独特的‘蜂话’,只有几个核心成员会说,并教我学起来。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语言,一开始听起来怪怪的,后来逐渐领略到其美妙的音律和节奏,觉得十分有趣。”王石伟回忆,后来他的词汇量增加了,兄弟俩就用“蜂话”交流,无论是家里的生活琐事,还是社会上的奇闻逸事,聊得不亦乐乎。

闽南戏班的独特密语

与普通话的拼音相似,“蜂话”也可以用音节拼读,包含声母、韵母,不同的是韵母读在前,声母读在后。要解读一个字,必须倒着读,而且必须押韵,吻合该字的音准音调,使声韵和谐方为正确。

拼音转化为“蜂话”遵循特定规律,即将一个字的发音转变为双字发音。首个拼音的声母多为“l”,当遇到然、南等声母为“r”“n”的字时,首字声母也相应转为“r”“n”发音,第二个拼音以原声母开头,根据其音调补充韵母“in”。比如“对”的声母是d,转化为“蜂话”即为“dìn”;词组以“儿戏”为例,其拼音本来是“ér xì”,“ér”因只有韵母“er”,前置加声母“l”去掉“r”变为“le”,并在后半部分补齐拼音“yin”,将二声后置,最后读成“lé yín”,同理,“戏”在“蜂话”中读“lì xìn”,“儿戏”组合起来即为“lé yín Iì xìn”。

“据说,在五六十年前,不同剧团之间竞争激烈,只有同乡的剧团乐于合作交流,为防‘商业机密’泄露,戏班子便将闽南语转化为‘蜂话’交流。”王石伟说。

草拟“蜂话”书籍内容

2013年,王石伟退休后与老伴搬到安溪县城,闲不住的他选择在民营医院继续上班,在工作闲暇时,他会用纸笔记录一些“蜂话”。几年前,王石伟在和安溪县文艺联合会原主席梁贤文、安溪县楹联学会会长陈坤玉等文化界人士交流时,得知安溪有一些本地村落语言,但“蜂话”并不在其中。当时陈坤玉告诉他:“在安溪地区还是第一次听说‘蜂话’,说明其濒危性,你可以收集、整理相关内容,将其编写成书,保留和传承这一语言。”

在专业人士的建议下,王石伟从去年起开始草拟“蜂话”书籍内容。在他家的书桌上有一本词典,用来查询普通话拼音。“今年年初,我开始系统地对照词典,从中选取生活中的常用字词,记录在笔记本上,如今已经整理了六七千个字词。”

图片

王石伟收集整理的“蜂话”常用词

翻开笔记本,上百页的纸张已经写满,内容由浅入深。开头是“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这样的单字;中间按26个英文字母排列,记载常用词语,比如“f”的部分包括发挥、法律、罚款、繁荣等词;在笔记本的尾部,还记载了“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等俗语、谚语。“闽南话的一些音节在拼音中找不到,所以在笔记中记录较少,但我还在整理各种泉州五色话和俗谚(即俗话和谚语),比如泉州人说事情直截了当叫‘头路直’,对应的‘蜂话’是‘lóu tín lù yìn lü jín’。”

“随着社会的变迁,如今戏班子越来越少,我大哥已去世,‘蜂话’的传承出现危机。我虽然搜集、整理了一大部分‘蜂话’,但还不够完整,希望社会上了解‘蜂话’的人来共同探讨,编写一本完整的‘蜂话’全集,使其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下去。”王石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