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出发满一年 英雄机车"八一号"陈列室在合肥开馆

大皖新闻讯  1952年8月1日,"解放2102"蒸汽机车——"八一号"鸣笛启航,终结了新中国不能独立制造蒸汽机车的历史。72年中,"八一号"经历了诞生、服役、退役、再寻、重塑的曲折历程。

新型电力HXD1C1927"八一号"机车也披"号"上阵,从合肥出发,承担起新的时代使命。10月25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机务段"八一号"机车陈列室正式开馆,面积280平方米的展厅,全方位展示了"八一号"机车的前世今生和光辉历程。

图片

陈列室展出众多历史物件

开馆当日,大皖新闻记者走进"八一号"机车陈列室,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众多展品让人心生尊敬。

陈列室以英雄机车"八一号"前世今生发展历程为主轴主线,从听觉、视觉多角度串联起不同的时代,采用步入式场景结合多媒体的形式,辅以互动项目,打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争创业内领先的铁路主题展馆。

很多重要历史物件、宣传片等都陈列于此,充分展示"八一号"机车的发展历程,多角度展示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的光辉历程,展现"一往无前、牵引梦想"的火车头精神。

此外,陈列室还通过多媒体拍照、留言、转存参观者照片等科技互动项目,让访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了解中国铁路的文化内涵。

图片

保家卫国  英雄机车立战功

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原铁道部决定由青岛四方机厂承担研制新型蒸汽机车的任务。1952年7月26日,伴随嘹亮清脆的汽笛声,新中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2102机车诞生于四方机厂。"八一号"解放型2102机车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人不能自主制造机车的历史,成为新中国机车工业由修到造的重大转折。

1952年8月1日,新机车正式出厂就匆匆开赴抗美援朝战场,冒着空袭的危险,持续不断给前方补给弹药和物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回国后,"八一号"解放型2102机车作为入朝参战的先进代表之一受到表彰,被命名为"英雄机车组"。

合肥机务段原九龙岗机务折返段职工冯兆祥今年已经94岁了,是合肥机务段入朝参战中唯一健在的人员。他回忆说,在朝鲜战场上,曾与同事赵希泉、李雪平、周光国、吴林等人先后驾驶过"八一号"机车,有3位老前辈都永远留在了朝鲜战场。

图片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八一号"解放型2102机车又投身祖国建设,汽笛声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响彻了近半个世纪,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见证了新中国的日新月异。

"八一号"大部分时间在合肥机务段度过

1960年10月,"八一号"解放型2102机车配属到合肥机务段原九龙岗机务折返段,先后在淮南线、水蚌线、大八(大通至八公山)支线担当货运交路、小运转和调车作业任务。1992年5月30日,"八一号"解放型2102机车在原淮南机务段光荣退役。

图片

在近40年服役生涯中,"八一号"有32年是在合肥机务段度过的,先后经历曹凤元、承德凤、潘广明、周庆民、唐佛珍、秦光文等6任司机长,安全行驶400万公里,为铁路运输立下汗马功劳。"那时候我驾驶‘八一号’机车,从淮南九龙岗到裕溪口码头保障华东地区的煤炭运输,204公里需要行驶8个小时,每次出勤前两小时就要烧锅炉,做好发车前的准备工作。" 提起"八一号"机车,第二任司机长承德凤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怀。

退役后的"八一号"机车,多次参加蒸汽机车节展示活动,供人们参观、追忆,并由大同机车车辆厂保存。在四方喜迎建厂110周年之际,大同工厂将该机车赠送给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5月26日,在外漂泊了58年的"八一号"2102蒸汽机车,回到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原四方机厂)棘洪滩厂区。

踏上新征程  已安全走行23万公里

2022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合肥机务段对"八一号"解放型2102机车历史进行寻访,开启重塑之路。新的"八一号"机车车徽悬挂在HXD1C1927电力机车上,该车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定制,采用蓝色车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满足多种地域高效牵引的运输需求。

2023年9月28日,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八一号"机车换型HXD1C1927电力机车再出征。原淮南机务段党委书记张学德,原段长、"八一号"机车组第二任司机长承德凤等4名老同志为"八一号"机车揭幕、并为新一代"八一号"机车组成员赠送"八一号"特制胸牌。

"八一号"HXD1C1927机车是"八一号"解放型2102机车的重生。如今, "八一号"机车组现有成员21名,其中党员14名、退役军人11人,同步成立机车组党支部。机车采取包乘、乘务组采取轮包结合的乘务方式,主要承担合肥东至乔司间422公里货物运输任务,并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承担军运、临客等急难险重任务。

截至2024年10月24日,"八一号"和谐型1927电力机车先后完成7趟春运临客、495趟货运列车以及15趟重点任务列车的开行任务,累计牵引总重43869万吨公里,安全走行23万公里。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通讯员  于之生 王道强

编辑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