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生态文学力作 作家肖辉跃《醒来的河流》北京研讨会举行

图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26日讯(记者 廖慧文)今天上午,湖南作家肖辉跃散文《醒来的河流》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活动由商务印书馆、湖南省作协、长沙市文联主办,长沙市作协、宁乡市文联承办。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等领导,李晓东、徐可、程绍武、叶梅、刘友宾、詹新惠、汪树东、李青松、师力斌、张健、饶翔、蒋建伟、聂梦、余节弘、熊姣、贺秋菊、邓文娟、胡宇、王丽君、任彧婵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研讨会由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主持。

李一鸣认为,《醒来的河流》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生动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作家对于生态环境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作家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感受力和艺术表达力,对靳江河流域领域做了生动而详尽地描述,书中赋予每一只鸟、每一条鱼、每一只昆虫,甚至小树、黄鼠狼以鲜活的生命力,塑造的形象非常亲切,是亲人、朋友、自身,语言灵动美妙,令人赞叹,体现了优秀的文学品质。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表示,作者以归来游子的身份、观鸟爱好者的眼光与博物学实践者的视角,来观察身边这条河流的四季变化、草木生长、候鸟迁徙与回归,她让我们看到了湖南作家对家乡的热爱,看到了中国本土作者对生态问题的积极关注和思考,让外地读者记住了宁乡。

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梳理了“青山碧水新湖南”主题文学创作活动以来湖南生态文学创作的主要收获。他认为,肖辉跃从2018年参加首届湖南生态文学创作研讨会,进入文学关注视野,到陆续推出《飞越高原》《醒来的河流》等获得广泛好评的文学作品,为湖南乃至全国的生态文学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田野观察和文学行动也构成了一种具有研究价值的创作现象。

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切入,对《醒来的河流》的文学意义和时代价值进行研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肖辉跃以其在鸟类方面的专业能力,在写作中探索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场域,不断拓宽文学的表现空间。通过和谐共生的理念、生态共同体观念的运用、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以及“鸟托邦”隐喻的表达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作者的生态意识。

图片

肖辉跃分享了创作《醒来的河流》一书的初衷和心得。她说,作为一个因热爱鸟类而走上生态文学创作道路的作家,期待这本书能够激发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态的持续关注。她表示,未来将持续在生态文学领域深耕,为守护地球家园,贡献一个生态文学作家的力量。

据悉,《醒来的河流》是湖南宁乡作家肖辉跃创作的生态文学作品。在业界素有“三湘女鸟人”之称的肖辉跃,凭借深厚的鸟类学知识,独特的文学视角,以及敏锐的生态意识,巧妙地将家乡靳江流域的自然美景、人文底蕴与生态现状融为一体,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生态画卷,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与会人员发言摘要: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

生态文学不好读也不好写,所写的对象是大自然、植物、动物,不像写人有很强的故事性。《醒来的河流》是令人惊喜的一部作品,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有丰富的动植物知识,才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字,这是作品成功的一个前提和基础;二是生动细节的描写是成功的关键,得益于作家长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了解;三是匠心独具的设计,100多种鸟类,作者巧妙分为12个月份,既关照各种动物生活习性,同时有相关节气的描写,内容丰富;四是作品的语言特别优美、生动、准确、精致。

《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 :

《醒来的河流》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它体现了一种作者的“心灵美”。文学创作,心灵是至关重要的,有一颗赤子之心、孩童之心、至纯至洁的心灵才能看到昆虫的世界、鱼类的世界、小动物的世界,本书写出了人与大自然的感应之心、相互交融之心、相互安放之心,特别是善良之心。第二个特点,“生态美”。田园牧歌环境,每种生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美,不同的形象、声音、习性等等。第三个特点,“语言美”。它不是简单的生态环境宣传式的文字,而是融入作者个人心得、个人体验、心灵感受的文字,而且这种文字非常优美,让人看了以后有语言上的感染力。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

《醒来的河流》是一本带有标志性的著作,让我特别惊喜。这部著作给我的感觉是:作者肖辉跃是一位有灵气的作家,她以平和的心态、平视的视角来观察自然万物,以天真的、带有率真的观察,不是居高临下的、不是走马观花的来写作,而是融入其中,跟黄鼠狼相伴、跟老鼠嬉戏、跟鸟儿对话,带来了童话般的意境。画面感强是该书的另一个特点,这跟作者的摄影也相关,摄影图片非常精美,和文字非常贴切,浑然一体。此外,这个书的制作非常美,按月份来编排章节方式,以及根据月份来体现的颜色变化,让我想到了四季轮回,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生生不息。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原司长刘友宾:

怎么以文学的方式讲好生态环保的故事,向全社会宣传好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这本书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成果。第一个感受,作者是听得懂山川河流的人,把她的真知灼见以及对自然的发现用非常美的语言告诉我们。第二个感受,这本书是用文学方式记录当代的生活,我读这本书有种其乐融融的亲密感,作家用文学眼光观察动物的习性,充满了细节感,有很强的“在场感”,她不是以科学家、科普的眼光记录生活,而是以文学的眼光,写动物们求偶、妒忌、吃醋……,如此妙笔横生,如此天人合一,有时看了以后会心一笑。第三个感受,是看到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建美丽中国的场景。这本书告诉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从热爱自然、发现自然开始。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詹新惠:

第一时间看这本书时,觉得这是很好的生态传播的角度维度。从传播角度来讲,这部作品有很好的切入点。这么好的作品,非常需要把它传出去。像这本书里的图片,1000多种对于鸟的知识,相信作家肯定有拍鸟的视频、鸟的声音、鸟的知识科普,如果把这些作为和本书匹配共同推向受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书本身,而是给了受众更广的视野、更广的对于自然、对于生态的接触。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汪树东:

首先,《醒来的河流》深情描绘了乡土散文的生态。作为游子的肖辉跃真正再次融到家乡这片土地感受到四季运行,获得稳定的地方感,超越在现代化浪潮中非地方化的生存。其次,《醒来的河流》值得关注的是鲜活温暖,她尽可能呵护自然生命,呈现出生态人格特质,重新确立了众生平等,呈现出来其他自然生命更为丰富的姿态。特别重要的是漫游于故乡大地时,肖辉跃似乎获得大自然最美的馈赠,比如小鸡向母鸡撒娇的声音,她说“一种愉悦感”,她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对每一个人都会构成一种非常深刻的启示。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青松:

读这本书,让人感动,觉得这是近年来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收获,可以说这本书是最接近生态文学的品质特征的一个具有范本意义的作品。有如下几个读后感:第一,全书贯穿自觉生命的生态意识在里面。第二,这本书有自己的亲历性,写出了神。她写小时候的那些事情,和这次在家乡的接近10年的观察,亲密性和一些感觉如果没有的话,是写不出来的。第三,这本书传播了大量的知识。她写到鸟的知识,192种!还有一些动物的、植物的、鱼的、乡间民情等等,收获很多乡土的、带有野趣的自然博物的知识。第四,这本书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它是以情感人的。第五,它最接近生态文学品质,人与自然自然呈现,人的出现是自然而然,不是强硬强加在里面的,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第六,这本书避免了大话套话,叙述方式恰到好处,场景是以季节为轴,33篇随笔构成,每篇可以独立成章。第七,这本书的整体设计、编辑思想以及创意都表达得非常好,通过这本书充分体现了生态文学的书籍应该是怎样的,它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

这是一本充满了儿童眼光的童话书。大量孩子般的观察,鸟类和动植物在一个孩子眼中的种种可爱、有趣的描绘,打开了一个好玩的童话世界。这是一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书。人善待动植物,动植物对人的回报,放生,救护,保护,是书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一本新时代新农村的美丽画卷。一个全新立体的新农村形象呈现出来,又不是那种直奔主题的命题作文。这还是一本充满眷恋的爱故乡书。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院一塘,都令作者体会到一种贴心的、身心放松和愉悦。书中两条线索,一条是对动植物的观察纪录,一条是乡村生活的变迁,两条线结合起来,编织出全书的框架,推动叙述的进展,自然而然,不着痕迹。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张健:

非常赞同“这本书是生态文学示范性范本作品”的说法。谈几点感受:第一个感受是,这本书标题很好,很诗意。尤其让人感动的是“醒”字,它是生态意识的唤醒,是生命精神的一种体现。综合起来,“《醒来的河流》”这个题目非常有内涵,非常契合这个书的主题。第二个感受是这本书情感非常浓厚。这本书不是科学的写作方式,而是非常文学化的写作方式,有很强的情感特点融入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所生活的靳江世界是一种真诚的热爱、眷恋,是满怀着感情在写作。第三个感受是这本书艺术上的特点,文本质量很高,艺术性很强。具体体现在这里面很多细节非常扎实、充实,而且它的语言叙述节奏把握得非常舒缓从容。读完后感到这是一本文字过硬、制作精良的好作品。第四个感受是这本书结构比较新颖。以一条河的12个月作为结构线索,来串起整个文章,把河流时间上的变化展现出来,是这本书结构上的特点。最后的一个感受是,感觉湖南作家这几年成长涌现速度比较快,出现一大批好的作品,正在构筑湖南新的文学世界。

《光明日报》副刊主编、高级编辑饶翔:

作者采用日常性写法,特别好。全书整体上这个写法呈现可亲可喜的面貌。主要有以下特点。这本书有它科普的价值和意义,作者把科普很自然的化到文字里,包括鸟兽虫鱼等什么时间生育、什么时间恋爱、在哪筑窝,这些东西自然化到感性的文字里,它是通过形象、审美的眼光去传递,这是生态文学特别有价值的地方,它诉诸情感、诉诸感性、诉诸说美。这本书从教育意义来说,首先是美育,读者跟作家一起发现美,发现鸟的美、自然的美、天地的美,这是它的第一个功能教育功能;此外是生命的教育,这本书的意义是通过非常日常化的对于生命的、对于森林的、对于鸟的记录,从情感的角度、审美的角度、生命教育的角度对读者施加影响。

《海外文摘》执行主编蒋建伟:

《醒来的河流》书名很有意思,而且记录工具有两种——摄像机和自己,用她的眼光思考我们所知道的微观世界。第一,用镜头语言和文学语言记录,其效果无疑是新鲜的。比如书中拟人的手法,逼真的场景,作者用一连串比喻抓住了读者的眼球。第二,把抱团取食的描写如此传神,比如第27页有两只小插曲,其中有“每只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幼鸟类逐个登场,各取所需,无形之中形成了就餐的大队伍,这个比较热闹。第三,诗化的语言,层层叠叠的叙事,生动展示了人、鱼虾、鸟和谐相处的景象。第四,对声音的捕捉反衬出对于鸟类深沉的爱,书中有裁判鸟的口哨声,有风铃声,留守鸟唱歌声等等,谱写了“爱的礼赞”。总之,书中作者对燕子、黄鼠狼等常见的鸟类、小动物观察细致,语言朴实,惹人亲近怜爱。

中国作协创研部发展研究处处长聂梦:这是“一部有趣之书”。“趣”是说这本书的有趣和有意。本书不是说教的、传授的,也不是说明式、科普式的,而是妙趣横生,与充满审美意义的文学表达融合在一起的,这是这本书的“显在之趣”。“隐藏之趣”是什么呢?这部文集中野趣被呈现和表达出来,当中蕴涵着自然观、风俗观、人性观,也是生活在其中人们的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和风俗。最重要的是它是以中国文学野趣的文脉相关联,与中国文化基因里的生命观相关联的。当下文学实践与中国野趣文脉、中国文化基因里野趣生命观的通连和转化的时机到来。我们看《醒来的河流》,可以从这个意义上再观察这部书,这部书是这样一个意义上的通连之书和彰显之书。另外,《醒来的河流》作为一部行动之书是非常显在的,无论是回归家园探寻,还是观察者,对于动物、植物长久以来的观察,这本身就是行动。还要特别指出一点的是,这本书里的行动性不是单纯落脚在与动物生活在一起、观察它或者苦行于地地之上,而是与人的选择和发展完全融合在一起,圆融纳到这个河流共同体,大家都是互相参与、互相成全的,这是非常好的状态,也是这部作品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商务印书馆教科文中心大众文化编辑室主任余节弘:

商务印书馆这十多年来做了很多关于自然博物的出版,《醒来的河流》是符合其出版方向的。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多生态文学作品是可以写的,希望从《醒来的河流》出发,激发出更多有关河流、有关生态的作品。在此,想谈谈生态文学以后的努力方向。我们把生态文学比喻成串一串珠子,这时候它需要两个力,一个是观察力,第二个是理解力。这个“观察力”代表我们对于珠子的获得,珠子越多,珠子形态越多,珠子串起来就越丰富。“理解力”是怎么串的问题,它里面包括了思考的精细,所以需要有很深的博物学功底,还需要一些科学思维,这个博物学的功底其实是需要时间的,需要用时间来提升观察力和理解力的。所以我们还需要更多时间来打造更好的精品,这也是希望各位更多关注到这一块作品的创作,用更长的时间让中国的生态文学更有它的特点。

湖南省作协创研室主任 贺秋菊:肖辉跃的散文新作《醒来的河流》是湖南首届生态文学创作研讨会以来生态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从《飞越高原》到《醒来的河流》,肖辉跃以其在摄影、识物辨声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在写作中探索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文学“风景”“场景”和“音景”,不断拓宽文学的表现空间。在《醒来的河流》中,肖辉跃更是通过独特的听觉,建构了属于靳江特有的“音景”。书中大部分鸟类、鱼类等动物及人物的出场,都是先闻其声,各种声音在文本中“引吭啼唱”,不断发出声响的动态世界正在“唤醒”靳江河畔的“左邻右舍”。肖辉跃《醒来的河流》中声音的“唤醒”是值得关注与重视的艺术探索。

长沙市文联副主席邓文娟:这本书最重要的关键词是“醒”,它唤醒了人们对于生态的认知,尤其是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我读了这本书,深有体会。靳江为《醒来的河流》提供了非常丰厚的滋养,长沙是一方文学沃土,长沙市文联在省文联、省作协大力领导下,不断推动致力于形成“出作品出人才”的生态。长沙文学事业正呈现出活泼泼的生态。诚挚邀请各位老师、专家多莅临长沙指导,多给长沙作家广阔的创作天地和作品推荐平台。

宁乡市政协副主席、文联主席 胡宇:

《醒来的河流》是一部深刻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态文学佳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宁乡的生动诠释,不仅为文学界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也为宁乡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肖辉跃是一名基层作家,一直深深扎根于宁乡,一直专注于生态环境领域的观察、思考和写作,她是一个标识鲜明的作家,正在得到全国文学界的高度关注。宁乡不只是肖辉跃,还有多名年轻有实力的作家正在相继崛起,“宁乡文学现象”正在成为一个话题。借这个机会,请各位老师、专家对肖辉跃以及宁乡作家群体给予更多关注、支持和帮助,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新的惊喜。

长沙市文联青年评论家 任彧婵:《醒来的河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语境中,生态文学创作与本土文学传统相结合的代表之作。作者以深入在场的写作姿态,用地方性叙事视角对宁乡靳江流域的生态人文环境进行了全方位的书写和诠释,唤起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让人们意识到我们身边的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森林、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需要我们去呵护。

长沙市作协副主席 王丽君:

《醒来的河流》以清新自然的表达,书写了生态之韵,心灵之觉。其中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此书既是一场跨越时间的旅行,亦对自然的深深敬畏,更是对人类自身未来的救赎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