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青年科学家大会现场传来歌声,唱响未来需要科学的语言

图片
图片


“青年科学家应该保有好奇心,就像依然没有长大的孩子。但想想奥本海默,青年科学家也应该思索大科学计划这枚硬币的两面。”


10月25日下午,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大会举行。大会联合主席,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WLA大学校长咨询与协作委员会成员Nicholas B. Dirks杜宁凯)率先分享了他致力于促进全球性跨学科研究的经历。


本场大会以“科学创新与卓越:从研究到应用”为主题,邀请海外顶尖科学家、中国两院院士与约100位来自近20个国家地区、涵盖多学科领域、跨代际的全球优秀青年科学家分享最新研究进展和创业故事。


图片

本场青科大会联合主席Nicholas B. Dirks



青年创新

5分钟讲完5页PPT 


“别害羞年轻人,我需要你们的问题。今天的一个创造性提问,也许会影响5年后的世界。”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科技大学基础物理学中心主任、高等研究院博文讲座教授,巴黎第七大学名誉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名誉教授George Smoot(乔治·斯穆特)也以青年创新环节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本场青科大会上,他为青年科学家思考科学卓越与创新创业之间的辩证关系串联起了线索。


图片

George Smoot教授演讲


用5分钟时间、仅5页PPT,在宏观或微观、光电子或量子物理学、能源或环境科学、数学或智能科学等不同领域,要讲清楚自己的研究领域,这一环节对10位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有着不小的难度。


从宏观到微观,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研究组负责人Joanna Drazkowska乔安娜·德拉茨科夫斯卡)思考人类独特性,并试图以复杂信息建模《破解行星形成之谜》。


图片

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研究组负责人Joanna Drazkowska


人们用条形码识别商品信息,而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学与检验医学系助理教授邓彦翔将分子“条形码”传递到固定组织样本中的单个细胞,利用位置图谱开展《利用空间组学技术推进生物医学研究》,从而为观众展现了基于数据分析的生物图景新视野。


图片

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学与检验医学系助理教授邓彦翔


人们能嗅能闻,这些都和我们的大脑离不开关系。脑机接口的话题在科幻作品中频现,而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王怡雯正身处这样的现实之中。她曾参与建立中国第一个非人灵长类运动脑机接口系统,完成了猴脑信号控制机械手避障的在线解析。王怡雯教授的分享《通过认知假体的行为强化进行生成式神经尖峰预测》解析了神经信息的传递过程,并与今天火热的图像生成大模型建立了联系。


图片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王怡雯


在光电子或量子物理学领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物理与天文系副教授Sergio Carbajo塞尔希奥·卡瓦霍)首先播放了一段人类骑马的影像,随后以颇为浪漫的口吻介绍如何记录光子和原子,如何探究生命与能量,并在《灯光、摄像机、开始!拍摄量子世界》中将其视为一种叙事艺术。


图片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物理与天文系副教授Sergio Carbajo


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宫晓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解读了《用阿秒光探测电子运动》的过程,而他的演讲内容也吸引了不少科幻爱好者举手提问。


图片

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宫晓春


基本单位能够记录更多的信息,同样面积的材料则可以承载更多信息,英国皇家工程院新兴技术教席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物理学教授Mehul Malik梅于尔·马利克)在简要介绍了今天的量子技术情况后,逐渐将话题引入高维量子技术世界,以高维纠缠理论为框架详细解读了《高维量子技术:利用结构光构建未来的量子网络》。


图片

英国皇家工程院新兴技术教席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物理学教授Mehul Malik


在能源或环境科学议题下,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薛晶晶指出,只有0.01%的阳光为人们所用转为能源。在《面向高效稳定的新一代钙钛矿光伏》的主题演讲中,她以效能、费用、使用寿命构建度量三角,指出能源材料还需从成分工程、结晶控制、缺陷钝化、界面工程等方面下功夫。


图片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薛晶晶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曾超华从城市碳移除(CDR)、实现碳中和、生物精炼厂等角度思考了生物炭的解决方案,从而《重新思考香港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不管是人类对于光的利用效率,还是节能环保是否会造成新一轮环境问题,两位发言人的话题都充分调动了海外科学家们的提问热情。


图片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曾超华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创新无疑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关键。通过凝练而精彩的演讲,青年科学家们从不同角度了解了多领域的国际科研前沿,并以现场互动的方式完成了跨学科对话。


青年创想

30分钟完成6大议题


青科大会的现场屏幕上出现了6个讨论议题:如何看待创新?如何评价卓越研究?如何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和寻求高质量的外部合作?利益相关方在促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科技创业为什么重要且必要?


青科大会是自我展示的舞台,也是如大会主席Nicholas B. DIRKS所说的那样“体现合作讨论能力的窗口”。面对围绕青年科学家在学术职业发展路径上的共性问题,不同国家或地区、多学科领域、跨代际的与会者纷纷“动”起了来——他们自发地搬动椅子、重排桌子,围着学术海报架形成了更为紧密的3组讨论圈。他们现场抽取议题与组内的中外顶尖科学家进行30分钟探讨。


图片

青科们自发搬动椅子、重排桌子,围着学术海报架形成了更为紧密的3组讨论圈


第1组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插曲,由于2024顶科论坛向公众开放,本场青科大会还吸引了一位斯坦福大学留学归来的复旦大学材料科学专家以观众身份“围观”,最终他忍不住下场,在外圈参与了讨论。


1986年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院工程与应用数学系冠名教授John Hopcroft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担任了第2组的组织者请大家轮流发言。


图片

John Hopcroft教授组织圆桌讨论


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食品化学研究所常务主任Jesko Kohnke耶斯克·克恩克)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在长达6年的研发阶段,自己非常幸运地处于一种无人管辖的状态。这段相对自由的时光,也使他免于外界对失败成果可能的指责。他贴合“如何评价可能产生长期影响的卓越研究”的切身经历,赢得了青年科学家们的共鸣。


图片

前辈顶科和青年科学家相谈甚欢


在最后一组的讨论中,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细胞与发育生物学教授Randy Schekman兰迪·谢克曼)就青年科学家应该如何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和寻求高质量的外部合作提供了建议。面对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家应该合作,但也必须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图片

Randy Schekman教授参加讨论


“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自由是一种责任。”面对科研旅程中的资金和资源问题,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Irit Rosenhek-Goldian伊里特·罗森海克-戈尔迪安)似乎显得有话要说。


图片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Irit Rosenhek-Goldian


她在2023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名誉课题组负责人Daniela Rhodes丹妮拉·罗兹)的鼓励下走上讲台,激起了现场更多与会者自发上台发表个人观点。


图片

Daniela Rhodes教授本届顶科论坛参加了多场活动


随后青年科学家们陆续直抒胸臆,或提出大学需为创业科学家提供更多自由时间、或表达在跨学科合作中需要更耐心并寻找领域内合适的人选等观点。


通过和前辈科学家们的充分对话,青年科学家对未来可能的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从成功科技创业者那里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将知识和创造力转化为实际影响力这条路上,先行者众,他们并不孤单。


青年创新

1种语言共唱1首歌


在科研生涯的不同阶段,如何适应角色转变,如何平衡自身兴趣和环境需求,如何更好地参与构建和连接科研生态系统?每位科学家都必须思考、也必然面对。这也是顶科论坛青年科学家大会“扶持青年成长”的题中之义。


在论坛尾声,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焦念志代表全体前辈科学家为青年科学家献上诚挚寄语:“青年朋友们,你们正处在人生和事业的黄金时期,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和潜力。今天的讨论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科研之路虽漫长且充满未知,但正是这些未知与挑战,造就了科学探索的魅力。希望你们始终保持好奇心,勇于创新,不畏失败,并坚定前行。”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焦念志


诚如焦念志院士所说,科学是一种全球语言。青年科学家们,未来将继承和创新这门语言。


“我期待在未来的更大舞台上,看到你们的名字与成就,闪耀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在焦念志院士呼吁青年科学家携手合作的话语间,观众席上有人唱起了"Hand In Hand"(《手拉手》),现场有人加入哼唱、打起节拍,音乐逐渐涌动在整个空间,一场不期而遇的合唱让这场青科大会的落幕更加余韵不绝。




编    辑 | 张泽兮

秣   马

实习生 | 史新雨

责    编 | 小   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