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文物故事

图片

图片

  日前,“向文物致敬”系列活动——“砥砺奋进 再续华章:新时代广州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在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2月1日。

  广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五六千年的人类活动史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为进一步宣传广州新时代以来在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广州策划新时代广州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评选广州十大文物地标,开展广州市文博界老领导、专家口述访谈,拍摄系列微视频等“向文物致敬”系列活动。

  本次展览作为其中重要内容,聚焦新时代以来广州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系列成果,分为“法规护航”“考古发现”“文物保护”“海丝申遗”“传播传承”五部分,展出了新时代以来广州考古出土的220件(套)文物和一批珍贵的文献、影像资料,生动展示了广州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文物法规日益完善、文物保护成绩显著、文物利用亮点纷呈的工作局面。

  新时代以来,广州地区史前先秦考古成果丰硕,从化狮象遗址、增城金兰寺遗址、黄埔竹园岭、陂头岭、茶岭、甘草岭、沙岭和广东广雅中学等一批重要史前先秦遗址的发现,极大地充实了广州地区的史前先秦考古材料,为探索距6000-2000年前广州以至环珠江口地区的人类社会面貌,以及岭南文化形成、发展及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体系的历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历史时期考古成果精彩纷呈,汉代陶鸮形五联罐、青釉鸡首壶等两件一级文物,以及陶鹿座灯、戳印铭文陶罐等精品文物也在本次展览中亮相,观众可以“透物见人”,感受广州先民的丧葬习俗、生死观念与生活意趣。

  同时,小马站-流水井,解放中路安置房,广州市大佛寺南院区,增城莲花书院,南石头监狱遗址等考古项目的重要发现,记录了广州自建城以来2200余年绵延不断的发展轨迹。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广州的城市记忆和历史图景变得丰满、鲜活而生动。

  新城区里的网红文物:鸮形五联罐“卖萌”

  2020年广钢新城M4出土的一级文物鸮形五联罐,神似“愤怒的小鸟”,萌翻全场。自出土以来,该文物就已经成为博物馆的网红文物。

  该文物由四大罐和中心一小罐组成,各罐以泥梁连接,不相通,均有盖,盖钮为鸟形(鸟头残缺)。五罐造型均仿鸮(猫头鹰),盖为鸮首,作双眼、尖喙,盖身作双翅及尾巴。通体施叶脉纹以示羽毛。

  鸮形五联罐出土于M4中部,险些被后期管道破坏。M4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平面呈“凸”字形,后室西部、前室以东,器物分布集中,可能有一横向长方形器物箱,器物箱以东为棺位所在。

  联体罐流行于汉代岭南地区,是越文化的典型器物,“推测这可能是盛放粮食、调味品或胭脂水粉之用,但因出土时全被泥土充满,用途暂无实证。”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朱明敏说,五联罐在两广地区许多汉墓中都有出土,而“这件的独特猫头鹰造型,目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或是唯一。细看还能发现其表面有所泛红,我们推测原先可能有施以彩绘,只是在岁月中剥落成为素面”。

  老城区里的文物故事:小区加装电梯挖出汉代古墓

  展览中,还能看到不少古墓的图片展示。

  2019年12月一则“广州越秀一小区加装电梯,竟挖出一个汉代古墓”消息不胫而走。展览图片展示了清理后椁内的情况。

  据介绍,虽然发掘面积不到10平方米,抢救发掘时间短短6天,但因为关乎民生,受到市民普遍关注。尤其还出土了完整的木棺一具,实属难得,因为广州为酸性土壤,有机物易朽,而该墓可见完整的椁板、棺木,是因为所在位置地势较高,并在椁边板的内外侧、器物箱的外侧皆铺有较广较厚的白膏泥,起到防水防腐蚀的作用。

  棺内中部随葬一把带有玉剑璏(zhì 固定在剑鞘上,以穿绳挂于腰间的饰物)的铜剑,东侧有一铜带钩及五铢铜钱,南侧有一完整铜镜,铭文为“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每个铭文之间刻“而”字。

  器形特别文物:寓意吉祥的鸡首壶

  在这批晋南朝墓葬出土文物中,还有件器形比较特别的鸡首壶,引起了参观者的关注。这也是一级文物。

  鸡首壶,因鸡首状壶嘴而得名。最早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隋, 到唐代逐渐被执壶替代。器形在东晋时向实用功能转化,到南北朝时,制作趋于规范,器形偏修长。其出现与我国古代的鸡崇拜文化现象有关,反映了战乱年代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鸡与“吉”同音,寓意吉祥安宁。

  西汉初期,韩婴《韩诗外传》中记载了鸡的“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足搏距应为足傅距。傅是附着、加上的意思,距为爪。)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即“文、武、勇、仁、信”五德。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口流动大,是文化大融合阶段,以出土的鸡首壶为例,最先出现在东吴地区,如南京、扬州、安徽马鞍山等地,然后在河南、山东、两广、福建、贵州等地发现,反映出人口迁移过程中的物质文化交流。且古代鸡有吉祥、生命、避邪之意,其流行期与社会动乱期一致,承载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待。

  两千年后首次亮相:东山大墓出土漆木器精致华美

  在展览中,2024年广州动物园穿山甲馆建设项目、东山大墓出土漆木器保护修复等项目中部分文物,是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修复后的西汉漆耳杯、漆璧、漆器座红色漆面如新,花纹清晰可见,展现了漆器艺术的独特魅力。它们来自东山大墓,是首次面向公众展出。1996年在农林上四横路发掘的东山大墓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大型木椁墓,距今已2100多年,是继象岗山南越文王墓、西村凤凰山大墓之后广州发现的又一座大型西汉古墓,出土漆、木、陶、玉、铁、竹各类文物430余件(套)。

  出土的漆木器包含有漆璧、案、耳杯、多层果物架、匙、木厕、木出行仪仗俑等多个类型,含有“千秋万岁”等300多个漆绘及刻画文字符号。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湖北省博物馆对其中的31件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并于本次展出了其中三件。

  我在博物馆修铁炮:历时两年接力修复

  在展厅中,还有一件文物是经修复后亮相。南明弘光元年的铁炮是“我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修文物”系列活动的成果之一,已经成为博物馆的明星文物。

  2019年8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市一大道翻修排水管时,发现了一门铁炮,铁炮全长1.99米、口径0.25米、内径0.07米、尾径0.36米。表面锈蚀严重,纹饰模糊不清。铁炮出土后随即被送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保护实验室开展保护工作。根据铁炮的病害情况,要对铁炮开展除锈、脱盐、缓蚀和封护等的保护程序。除锈的环节耗时两个多月,除锈后,铁炮表面的纹饰和文字全部揭露出来。对于铁炮的保护,重点和难点就是脱盐,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综合考虑了铁炮的体量等相关因素,采取了纸浆脱盐的办法。

  在修复阶段,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与展陈宣教部多次交流探讨,决定推出“为南明铁炮脱盐”活动,让公众参与到铁炮的保护中。活动环节包括讲解铁炮保护知识、参观科技保护实验室、铁炮脱盐体验。脱盐体验环节,公众先把上一轮敷的纸浆脱去,然后制作新的纸浆,敷贴到铁炮上。

  “为南明铁炮脱盐”系列活动共举办了10期,历时两年,公众助力铁炮脱盐保护工作顺利完成。铁炮脱盐后需进行缓蚀和封护步骤,承接脱盐,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又推出“为南明铁炮缓蚀保护”“为南明铁炮封护处理”活动,缓蚀体验环节包括清除脱盐纸浆,蒸汽清洗机清除碎纸屑,最后涂刷缓蚀剂;封护则是在铁炮表面以微晶石蜡封涂。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裴晗 通讯员 穗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