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胡闹”并非本意,也许受困于抑郁情绪!

图片



进入秋季后,随着落叶飘零、气候渐冷,难免令人情绪低落、多愁善感。而对于儿童青少年,他们的抑郁情绪往往不易识别,很多家长常常踏入一些误区,认为孩子是在“叛逆”“胡闹”。殊不知,孩子的情绪问题已经对身体和认知带来伤害。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从恩朝带来四个误区解读,帮助家长更好倾听孩子心声。


误区一:孩子身体不舒服,与情绪无关。




身体疼痛可能与抑郁情绪息息相关。


如果孩子一直喊痛,但反复检查后仍查不出病因,可考虑是抑郁情绪引发的躯体症状之一。


当抑郁情绪来袭时,大脑中抑制疼痛的去甲肾上腺素系统会“失灵”,在抑郁症状突出阶段,疼痛就会伴随出现。此时,若及时采用逆转去甲肾上腺素的抗抑郁药物,能够明显改善疼痛症状。


误区二:孩子总是胡闹,借口身体不适。



不少家长抱怨:“检查都做了,医生说没问题,但孩子还是喊痛,不肯去学校,真是瞎胡闹!”其实不然,躯体疼痛涉及多种机制和多种疾病可能,当多学科反复检查不能发现原因,要尝试理解孩子的情绪问题。


比如,是否有明显的情绪不稳定、易烦躁、易无原因哭泣,以及出现典型消极念头。这些伴随而来的症状非常重要,不能完全认为是胡闹,应更多关注孩子是否有明显抑郁情绪。


误区三:全家都很宠爱他,孩子不可能抑郁。




儿童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并不仅是心理问题的累积,也不只是家庭给予压力的表现。


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生物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导致大脑功能明显受损。


孩子常常会伴随出现意识模糊,如分不清楚现实;出现记忆偏差,如不能回忆刚发生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如间断的幻听。这些症状往往是片段出现,让孩子感到惊恐害怕,而且无法有效识别。


因此,家长需及时观察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尽早就诊,避免病情延误。


误区四:孩子沉迷游戏,谎称身体不适。




事实上,许多家长没有识别到孩子情绪低落的整体性,爱玩游戏很可能是因为其情绪不良导致的回避行为。


儿童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处于急性期阶段,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变差。


家长需正确理解孩子的抑郁障碍症状,对于负面情绪和认知功能下降、回避困难、做事拖延、爱玩游戏等症状,要积极观察和干预,避免情绪问题带来诸多不良后果。



专家提醒


轻度抑郁情绪可根据孩子的需求给予适当支持和放松,有助好转。对于重度抑郁情绪,应前往专业医院就诊,得到系统的药物和心理干预,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