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误解孩子了!孩子学习差,背后的罪魁祸首可能是它

近日,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开设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该中心于9月底新开设的数学学习困难门诊,尽管挂号费300多,但是一开放预约的三天门诊均已约满,真是一号难求。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这确实有些颠覆固有的认知:以前孩子学习成绩差,会被大人认为是“没用心、不努力”;现在学习困难,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这真的不是在制造焦虑、让大家交“智商税”吗?


其实,有很多种原因可导致孩子学习困难,例如智力问题、ADHD、缺乏学习技巧、缺乏学习动机以及抑郁等等,而其中有一部分是“学习障碍”引起的。


图片



什么是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LDs)属于一种发育性神经障碍,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1]中称特定学习障碍(specific learning disorders,SLDs),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2]中命名为发育性学习障碍(developmental learning disorder, DLDs)


它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在阅读、书写、计算或数学推理技能上持续出现困难,当前的学业技能远低于其文化和语言要求的阅读、书写或数学的平均水平,并对学业成就、职业能力或日常生活产生显著影响,但不是以下因素所致,比如智力发育障碍、感觉损害(听觉或视觉损害)、神经系统障碍或运动障碍、缺乏接受教育的机会、对教学使用的语种缺乏掌握、社会-心理的逆境。


事实上,学习障碍这个诊断并不新鲜,在国外已经长期存在,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界开始使用“学习障碍”这一术语来描述那些智力正常但学习表现不佳的儿童。现在在国内开设学习困难门诊,引导大众用科学的眼光来应对学习障碍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对学生、家长的和老师来说,实属福音。



学习障碍有哪些具体表现?



美国学习障碍协会(Learning Disabilities Associa-tion of America,LDS)将学习困难分为阅读障碍、书写障碍、数学障碍、基于语言的学习障碍和非言语型学习障碍。这当中,阅读障碍是最常见的学习障碍,占所有学习障碍的80%。今天就具体说说占比最高的阅读障碍。


数据显示,在学龄儿童中,阅读障碍的患病率估计为5%-12%[3]。尽管人群中患病率并不低,但事实上,阅读障碍儿童经常被误解


图片


曾经接到过一个咨询,孩子8岁多,上小学3年级。家长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看书的时候,经常出现莫名其妙地增字、减字、跳字的情况;尽管每天花费较多时间在写字上,但是总是“提笔忘字”,要不就是“镜像书写”,用孩子自己的话说,“自己写作业就是擦擦擦,写完了就擦,擦完了再写,不停地写”。


家长一开始认为孩子就是“不努力、畏难”,或者是不是智力有问题,但是孩子从小各项发育指标都正常,而且很喜欢画画和做手工,曾经用硬纸壳做的一把手枪,看起来非常逼真,还真的能打出“子弹”。所以,家长就很纳闷:孩子看起来挺机灵的,为啥一到看书、朗读、写字的时候,怎么就像个困难儿童呢?


我让家长把孩子写字的视频和图片发来看看,视频中孩子很认真地读和写,但是就是写出来的字看起来很费劲儿,乍一看以为是“外星文”:横七竖八、语句颠倒,根本看不懂。


孩子的种种表现,让我想起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小时候因为对文字不敏感,学习屡屡受挫的故事,“孩子该不会有阅读障碍吧?”


为了谨慎起见,我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当地发育行为儿科面诊,经过当地医生详细的问诊和评估、以及必要的鉴别诊断,排除智力、视力等问题,看诊医生诊断孩子存在“阅读障碍”


家长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错怪了孩子!”


好在后面家长接受医生的建议,一直坚持不放弃对孩子进行干预,现在孩子的症状已经减轻了很多。


这个孩子是幸运的,但是还有很多不被发现的阅读障碍儿童,他们可能因为错误地解读,注定要走一条不平坦的学习之路。央视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曾经追踪报道过儿童阅读障碍群体,接受采访的孩子这样描述他们在学习上的烦恼:


“我看书的时候特别累,那些字都是一闪一闪的,就一会白一会黑。”


“别人看一眼能记住,我为什么要记四五十遍?”


“特别想下笔却就写不出来,这动动、那动动就是待不住。我控制不住。”


在没有确诊之前,他们经常被贴上“笨”、“懒”、“不认真”、“不爱学习”的标签,然而他们的智商和受教育机会正常,没有明显的情绪或动机问题,并且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他们不是笨小孩,只是有阅读障碍。


图片



孩子出现哪些症状,

家长要怀疑阅读障碍?



发现孩子的阅读障碍并不容易,他们常被认为是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对阅读不感兴趣,尤其是在上小学后表现更加明显。


阅读障碍的主要特征是语音处理的核心缺陷,这导致解码(“读出”单词)、拼写和单词识别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导致阅读流利度和理解困难,词汇量减少,知识内容降低,以及整体学习成绩下降。


阅读障碍在初学语文时问题最突出,具体表现在:


01 字词学习能力差

学得慢、 忘得快;常混淆字形相近的字词、 意义相关的字、 双字词中的两个语素;比如把“瓜”和“爪”、“蜜”和“密”这类形近字弄混淆。


02 朗读和阅读速度慢且错误多

朗读或阅读字词或文章速度慢,不流畅,常伴随加字、 漏字、 错字、猜字等现象 。


03 阅读理解能力差

常混淆字形相近字词的意义,不理解字在词或句子中的意思,很难找出文章或段落的重点[4]


04 听写落后

由汉字识别困难带来的听写问题, 如难以完成听写/ 默写任务、 写字加减笔画、 偏旁部首颠倒或左右镜像倒转[5]



阅读障碍的病因是什么?

如何诊断?



关于阅读障碍的发病原因,目前也是众说纷纭,并没有定论,业界达成共识的就是与每个人的“出厂设置不同”有关,是天生的、神经多样性需求的表现形式。大家熟知的孤独症(ASD)、多动症(ADHD)其实也属于这种情况。


诊断阅读障碍,需要整合至少3方面的信息,包括学习问题病史、课堂观察、标准化测试或心理测试结果[6]。要注意是否是因为疾病(比如智力、视力、听力、注意力、言语等缺陷)、家庭压力、焦虑或教育质量低引起的旷课减少了学习时间,导致的学习成绩不良。


目前国内常用的筛查问卷有:

1

中国小学生阅读障碍行为筛查家长问卷[7], 适用于1-6年级的儿童;

2

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8], 适用于2-6年级的儿童。通过家长填写问卷,对疑似阅读障碍的孩子进行初步筛选,若得分大于临界值,则提示有阅读障碍风险。筛查阳性的儿童继续用现代汉语发展性读写障碍评估工具[9]进一步评估,若结果异常即诊断为阅读障碍。


尽管如此,阅读障碍的确诊过程仍然存在不小的挑战,这是因为目前阅读障碍的评估、诊断大多出现在学术科研场合,并且理论向实践转化存在明显不足。所以,即便是家长怀疑孩子有阅读障碍,去医院看诊也未必给出明确诊断。


不过,可喜的是,关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诊断与干预的专家意见[10]终于在2023年得以面世。虽然落地到普遍应用仍然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未来可期。



帮助孩子应对阅读障碍,

家长可以做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无特殊药物能够治疗阅读障碍。对于有阅读障碍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孩子,应早尽早采取如下的干预措施:


01 理解和接纳

为阅读障碍孩子创造一个理解和包容的成长氛围尤为重要。真正无条件的接纳,是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包括他们的缺陷和不足,这是所有家长首要学习的课题


通过专业讲座,或者看解读阅读问题孩子的心理学书籍《聪明的笨小孩》、《请爱我本来的样子》,了解阅读障碍的病因,增进对孩子症状的理解,也可以和孩子沟通,这样至少能让孩子对自己的状况有合理解读,也就不至于让他们在“我很笨”的自我怀疑和内耗中度过学生生涯。


和教育/康复专业人士探讨适合阅读障碍孩子的教养方式,及时调整对孩子的过高期待,成为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战友。


图片


02 建立支持体系

在家帮助孩子营造良好的早期语言技能和家庭阅读环境,如丰富亲子语言互动内容,增加口语交流词汇量,增加家庭藏书量和亲子阅读时间[11]


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意味着需要更长的时间学习阅读和书写,家长一定要放下追求完美、死磕一次做到100%正确的执念,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比如对于容易混淆的字,先会认,再会写;先抄写,再默写。对于对阅读缺乏兴趣的孩子,多进行交叉共读,家长读一段,孩子读一段,等孩子有了阅读兴趣,再独立阅读。根据孩子的情况逐渐升级难度,而不是想着一口气跑到终点。


03 提供有效的辅助和工具

目前,经过验证有效的治疗方法[6],可以通过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给予孩子针对性帮助,比如可将图片与书面语或口头语结合使用以解释事物,可能还会给到孩子一些有关如何记忆事物的技巧,或帮助他们保持条理性,保证他们能够通过听读方式获取信息,确保认知不掉队。对于那些阅读跳字或者漏字的孩子,指读法有助于帮助他们把语音和字形联系起来,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12]


可以和学校老师沟通,减少孩子的书写作业量,在考试中延长时间、口语作答、加大字号等方式提供支持。


04 优势教养

虽然发现孩子阅读障碍,多少有些沮丧,这或许是因为,对孩子未来增加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恐惧。但是事实上,有阅读障碍,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有失败的人生


开头提到的漫画家朱德庸,在后来找到画画作为自己的热爱和使命,创作出许多风靡华人世界的漫画,比如《涩女郎》、《双响炮》等。这一切都得益于父母对他的接纳和保护。他在成名后不止一次提到:“如果没有父母对我兴趣爱好的保护,一定没有现在的我。”


图片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他打开另一扇窗,而父母要陪着孩子一起去寻找窗户的位置在哪里。对于家长来说,与其盯着孩子的短板看,不如转换视角,去观察孩子有没有值得挖掘的优势和长处,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