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文集》学术座谈会举办,阎崇年以“敬”“诚”“淡”“静”送予学界同仁

10月26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华文出版社协办的《阎崇年文集》学术座谈会在京举办。

图片
座谈会现场。

阎崇年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是著名清史、满学专家。他以文载道,与古为新,发表了一系列有学识、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论文。2023年,华文出版社总集其成、付梓出版的《阎崇年文集》,共26卷,1000余万字,总括阎先生在清史、满学、北京史等领域的学术成果。

图片
阎崇年发表主旨演讲。

阎崇年先生鲐背之年登台,回顾了自己投身清朝开国史学术领域,与同仁开创满学学科、创办满学所、创建满学会,首提“森林文化”概念,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历史,为北京史、故宫史研究添砖加瓦等学术经历和活动。他表示,在过往七十年的学研行程中,有五点感受与学仁共勉:一是慎始善终;二是心壹力壹;三是求真求理;四是澡德日新;五是以师为范。

图片
阎崇年学术数字文献系统工程启动仪式。

活动中,阎崇年学术数字文献系统工程启动仪式举行。该系统采用IT科技手段,整理、保存和展示阎先生的学术作品、出版著录、学术活动、创作经历等重要资料,是全面呈现阎先生学术研究生涯的“数字作品”。

座谈会上,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聚焦阎崇年的《大故宫》书系,认为它是故宫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阎先生从广、丰、深三个方面再现了故宫之’大‘:一是故宫建筑外延之广;二是故宫文物收藏之丰;三是故宫文化内涵之深。”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认为,在阎崇年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旨趣使然”是治学的精神动力;“说别人没有说过的义理,用别人没有用过的史料”是学术追求;“严谨缜密、深入浅出”是学术风格和特点;“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是学术态度和坚持。“阎先生的治学精神,从根源上说,来自其豁达、淡泊、谦虚、宽容的高尚精神和博大胸怀。”

首都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毛雅君讲述了阎崇年与首都图书馆之间的深厚渊源。2023年4月21日,首都图书馆打造“名人书屋”系列专藏,特邀阎先生在此建立“四合书屋”,并捐赠万余册藏书。这是首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又一次创新,也是图书馆服务文化发展、文化名人反哺图书馆建设的新形式、新举措。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表示,阎崇年为拓展北京历史视野、传播北京文化精神,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其中《古都北京》《北京文化史》《燕史论文集》等著述,拥有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充满与生俱来的“京味”,给读者以无尽的享受和畅达的快感。

图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仲华梳理了阎崇年有关北京历史文化研究的过往和贡献:阎先生治学视野大、格局大,用三个“千年变局”来概括北京文化发展的脉络,让我们对北京历史文化发展充满了自豪感;创新不断,提出“五种文化形态”,将北京历史文化的解读深度和广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心存大爱,用史笔书写和介绍中国古都北京,彰显了史学工作者的担当和使命。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常越男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满学的学科思考、满学的学术史研究及阎崇年与满学研究三大方面,叙述了新中国满学的发展历程和生机活力。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高福美提及阎崇年注重地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特别是对方志和档案等文献在北京史和清史研究的价值和利用有过精深表述。

座谈会上,华文出版社总编辑余佐赞介绍了《阎崇年文集》的出版价值,尤其在清朝开国历史研究、满学研究方面具有独特见解;全面整理了关于明亡清兴、袁崇焕等方面文献资料;兼有文、史之长,适合大众传播;在历史题材选择和用力上,体现了家国情怀。

最后的答谢致辞环节,阎崇年谈到了“忆往”,直言“我的全部精血与生命献给历史学的研究事业”;谈到了“感谢”,感谢时代、感谢北京、感谢本院、感谢师友;谈到了“治学”,重申知行合一、眼睛三看、苟新日新;谈到了“共勉”,以“敬”“诚”“淡”“静”四字送予学界同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