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IP养成记:演出市场火热依赖精耕细作

图片

如何跨越时空,与北宋天才少年画家王希孟对话?

11月1日,《只此青绿》交响乐会将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向观众讲述《千里江山图》这一瑰宝的艺术、美学、历史、文化等故事。这也是千万成本打造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继电影版之后又一领域的延伸。

自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2021年推出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并于2022年的央视春晚一夜爆红后,便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观演“青绿”的热潮。今年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只此青绿》收获超高好评,并创造了5000万元的票房。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无论对省级还是国家级院团,千万级别的投资算是大手笔,而累计五六百场演出下来,收益已经远大于投入,加之“只此青绿”这一IP与不同艺术形式的碰撞,同样也擦出了火花。

以电影为例,如果票房达到7000万元,出品方收益至少在千万元。

图片

虽然与成功IP商业电影几十亿元票房、几亿元收益相较,电影《只此青绿》的票房或许只是它们的零头,但却是撬起中国舞剧演出市场的一个重要“支点”。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下称“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9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270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7个百分点。

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德良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新业态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成长性文化企业要敏锐洞察市场需求的变化。”

没有对白的艺术电影“赌博”

“我们也是想基于原先的内容,与别的艺术形式进行融合与创新,对于所有主创人员而言,虽具有挑战,但与其他艺术领域的佼佼者磨合与合作的过程,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舞蹈诗剧和电影《只此青绿》的两位导演周莉亚、韩真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第一次知道要拍摄电影《只此青绿》的消息时,周莉亚、韩真也感到不可思议。

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深知每个艺术领域都有各自独立完整的体系,创作者都具有各自的性格与艺术追求,想要跨领域创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等机构共同发布的《回归与重塑—2023年剧场类演出市场消费观察》显示,2023年专业剧场演出场次9.74万场,相较2019年同比增长31.9%,票房收入达86.23亿元。曲艺、话剧、音乐会占据前三位,但舞剧、音乐剧人均消费最高。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民族舞剧《红楼梦》等项目演出火爆、一票难求,头部舞剧的热度带动类型整体票房、人次占比大幅提升,高价位消费大幅增加,人均消费超过500元占比30.9%,500~999元价格区间的消费占比较2019年增长11.9%。

如果不同艺术类型的头部内容项目都有版权孵化的实验性创新,那么,以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电影市场为牵引的文化产业市场就会变得多元与丰富起来。

但从市场层面,消费门槛较高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很难让一些四五线城市的受众以及小镇青年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文化产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电影产业的终端则可以弥补这一遗憾,且仅需要几十元的价格。

这也是同名电影诞生的其中一大原因。

图片

而歌、舞、话剧IP与电影的融合,并不是新鲜事。大家熟知的《海上钢琴师》《窈窕淑女》《推销员之死》《芝加哥》《歌剧魅影》等影片均改编自舞台剧,国内由话剧改编而来的《夏洛特烦恼》等同名影片也曾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

但也有未达到理想预期的同名电影,比如经典音乐剧《猫》的电影版制作成本9500万美元,全球总票房为7555.89万美元,电影在电影数据库IMDb上也仅获得了低分评价。

跨界与如何跨界,成为两位导演的选择题。经过与几大出品方所集结的电影各工业领域的佼佼者的多次碰撞,主创团队本着对于舞蹈艺术的绝对尊重,同名电影在忠于舞剧原作的基础上,运用影像特有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将舞剧中的情感线索、历史背景以及文化意蕴进行了更加细腻和深入的挖掘与展现,讲述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与舞剧相比,电影在色彩运用、画面构图、音效处理等方面有了更大的发挥,通过画卷中山峦河流、村庄田野等宋朝美学的细节的极尽描绘,使得观者置身于传世名画之中。

“真正的中国歌舞片是很少的,我希望能够打破歌舞片的形式……世界范围内,你会发现你找不到对标的影片。”两位导演表示。

没有对标,也意味着市场是一种“赌博”。尽管整部电影以舞蹈、音乐、诗意表演为戏剧冲突主体,没有对白,但不影响观感,电影观众最终给予最大的鼓励,豆瓣开分为8.0分。至于最终票房,出品方应该很满意,毕竟,同名电影是舞剧IP运作的一次探索。

细分赛道里的大市场

这不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出品方在版权领域的第一次拓展。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四川一家公司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投资方之一的身份取得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文旅演艺项目的运作权益。该集团相关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表示,虽然文旅项目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落地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传统文化爆款IP运作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

该公司不仅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出品方之一,也是一些沉浸式戏剧、冒险秀IP作品的出品方。

数据显示,相较于去年同期,今年上半年新推出原创剧目数量明显增加,涵盖多个艺术门类的原创新作接连登台。

不仅原创剧,电影IP同样也会进行再“开发”,比如改编为舞剧,张艺谋的《满江红》舞剧组建会在6月初就已召开。

至于舞台剧的投资数额,很难获得具体的统计数据,但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梳理发现,除了爆款《只此青绿》外,《红楼梦》《咏春》《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歌剧魅影》等舞剧,演出排满、粉丝追捧,多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

创作者与消费者的双向奔赴,形成了演唱会、音乐剧、歌舞剧市场的火爆,拉动了剧场演出市场。单是今年十一国庆假期,剧场整体演出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30%,拉动观演人次同比提升35%。

有专家认为,国内“演出经济”市场规模未来两年有望突破千亿。刘德良表示,其强互动、重体验的特点也有望助推文旅消费等市场共同发展。

这也促使一些省市新建或改造的剧院相继落地,这些剧院的选址多是在“城市新地标”聚集区。

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9年,全国剧院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8年中国剧院数量1130个,2019年有所下降,但剧院改造项目做得风风火火。

陕西一地方文旅集团负责人表示,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项目,一般多绑定“城市地标”,从而打造文化集群效应,例如将文化宫、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积聚靠拢,各个公共文化中心抱团发展。

“今年我们所管理的剧院以及场馆的演出、比赛,基本是场场爆满,各类演出、演唱会、体育比赛没间断,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增加了票房收入,维持了剧院与场馆的运营,还拉动了当地旅游业。”上述负责人说。

《只此青绿》文旅演艺项目最终落在哪里,虽还在筹划中,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它的竞争对手已开始增多了,这是演出市场这一细分领域真正崛起的信号。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