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评价有了新“指挥棒”

全文3704字,阅读约需11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首个由行业和企业主导评价职业院校的名单,旨在推动职业教育评价改革。

02适配性评价工作以行业用人评价支撑教育育人评价,服务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03此次评价工作选择了15家国内整车龙头企业和15家汽车典型零部件企业,共30位专家组成评价专家组。

04专家组筛选确定了6个汽车企业生产制造类典型岗位,并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二级指标,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05未来,适配性评价工作将有助于完善和优化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国胜

职业教育办得好还是不好,到底由谁说了算?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评价模式基本是由教育部门主导并围绕人才供给侧(职业院校)能力水平展开的。然而,这一次,终于迎来从人才需求侧(企业)进行的教育评价尝试。

10月20日,在浙江南浔举行的第二十届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上,随着主持人倒数完“3、2、1”这3个数字,10位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嘉宾将手掌放置大屏幕上,开启了一份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历时7个月研制出的“汽车行业典型技术技能岗位就业高适配性职业院校专业推荐名单(以下简称名单)”。

这是我国首个由行业和企业主导评价职业院校的名单,有心的与会者注意到,开启这份名单的嘉宾悉数来自行业和企业,而没有以往常见的教育行政领导或教育领域专家。

“今年年初,受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作为首批4个试点单位之一,在汽车行业开展典型技术技能岗位职业院校人才供需适配性评价探索实践(以下简称‘适配性评价’)工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人才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张宁说,这是“以人才需求侧为牵引,推动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探索实践。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提到要“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今年年初,教育部教育督导局选择了汽车、兵工、航空、纺织等4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民生属性、新质生产力明确要求的行业作为试点领域,分别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4家行业协会(学会),组织其企业会员且均为本行业头部、重要核心、地域集聚度高、用工大户的企业,直接对职业院校在本企业典型高技能岗位就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进行“背对背”评判。

据了解,目前,4个领域的“适配性评价”试点工作均已收尾,正陆续形成评价结果,向行业和会员单位发布职业院校专业推荐名单。虽然适配性评价工作还刚开始,但是与会的专家高度认可和评价了这一工作的意义。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现在有了全新的人才需求侧的评价新模式,这为未来有效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处理好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在第二十届汽车职业教育年会上说:“适配性评价是教育评价十分有意义的尝试,具有跨越性意义。”

跳出教育看教育

“兴旺的产业,必然带来旺盛的人才需求。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应对产业变革的最核心要素之一。”张宁长期观察和研究汽车产业,对汽车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如数家珍。

2023年,我国汽车总产值已经达到了11万亿元,占全国GDP比值接近10%,首次超过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第一支柱。汽车出口量也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出口国。

张宁引用该学会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第2版)》的内容:目前,全国有875所高职专科、40所职业本科院校开设有汽车相关专业。经测算,预计2024—2028年可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提供52.3万技能人才。

综合考虑当前存量、毕业生可供给量和流入率、岗位流动性和离职率、退休等因素,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缓慢、稳步、快速发展的三种情境下,2028年技能人才缺口分别约为6.4万人、36.6万人和69.1万人。

“解决技能人才缺口,不仅要提高技能人才的供给数量,提升其质量,更要强化其职业认同感,加之企业端的共同发力,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企业稳定就业,并不断成长。”张宁说,提升技能人才质量,不仅要让技能人才拥有未来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能够接受各种挑战的职业素养和通用素质。

但是,这些知识和技能,以及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养和通用素质,到底怎么评价?“这次汽车行业适配性评价工作就是想从企业的角度进行尝试。”张宁说,没想到的是,学会会员企业,并且还是头部企业对这项工作非常积极。

最终,学会从会员企业里邀请了15家国内整车龙头企业和15家汽车典型零部件企业(涵盖电机、电池、汽车电子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共30位专家组成评价专家组来开展这次适配性工作。

7个月以来,专家组组织多次研讨会,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在前期调研各试点单位推荐的140个典型技术技能岗位基础上,最终筛选确定最具共性的6个汽车企业生产制造类典型岗位,即焊工、整车装调工、核心总成装调工、设备维修工、智能制造设备维修工和质量检测员岗位,确定职业素养、通用素质、跟/顶岗实习情况、在岗情况、校企合作情况等5个一级评价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二级指标,明确指标内涵,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随后,每家试点企业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校企合作经验与实践情况,推荐两所高适配性院校。最终,形成了这次年会上发布的涵盖79所职业院校的汽车行业典型技术技能岗位就业高适配性职业院校专业推荐名单。

“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是职业素养要高,技术技能要强,再通俗一点就是技高人胆大,皮糙肉厚,忠诚度高。”从一开始,就参与适配性工作的国轩高科董事长助理、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宋美,之前有过高校教务处长工作经验,她说:“这次从上到下进行汽车行业的适配性工作,我理解是快速推动职业教育回归产业,更好推动产业与人才的适配。”

宋美认为,职业教育,教育是基础,职业是前提与关键,而职业来源于产业。职业教育如何与产业适配,就是要能够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和职业教育对产业人才的反哺。

“适配性评价工作的目的就是:跳出教育看教育,以评价结果引领发展。”张宁认为,通过适配性工作,以此找到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痛点、困点,直面企业应对产业变革的需求,回应企业的最大关切,让企业引入的技能人才更好用;同时,为优势院校、优势专业营造良好发展空间,引领更多的学校、专业找到未来发展方向;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院校,推动产教融合,助力校企合作,提升学会服务会员的水平和质量。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大形势、大背景是推进适配性评价不可忽略的前提。”江苏省教育厅原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原书记葛道凯在第二十届汽车职业教育年会上表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参与进来,以便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上是共同推动人才供给侧和人才需求侧更好地适配。

曾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任上多年的葛道凯回忆说,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就开始了职业教育的评价工作,这个评价工作的主体是教育部门,是由教育行业主导,侧重在人才供给侧即职业院校的评价。

“这个评价对保障投入、兜住办学底线、突出育人主业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提供重要价值。”葛道凯说,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比如,行业企业积极性调动不够,评价的引领性不足、针对性不强,对破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难题支撑不够,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亟须更新评价理念,创新评价模式。

“这次适配性评价工作开启了行业企业主导职业教育评价的新模式。”葛道凯说,这次适配性评价工作有几个点值得一说,首先是选择头部企业进行试点,头部企业代表了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技术的前进方向;其次,选择典型的技术技能岗位进行评价,典型岗位具有持久性,最能反映汽车行业的特点;另外,适配性评价是对毕业生进行评价,毕业生是终结性评价或者是结果性评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5个一级评价指标中有4个(职业素养、通用素质、跟/顶岗实习情况、在岗情况)是结果性评价,一个评价指标即校企合作重在过程评价。

“另外,确立‘背对背’的评价方式,每个企业都是独立作出判断给出名单,而不是大家在一块讨论出结果。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葛道凯建议,适配性工作一开始不允许学校参与评价过程,是可以的;但是随着这项评价工作的成熟,学校的参与是需要的,也是必需和科学的。“学校要参与对企业的评价,学校也要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这样,适配性工作才是客观的。”

“从我们的角度一直淡化名单,更多关注这次评价的内容和过程。”张宁说,这是为了传递行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风向标,从产业未来发展需求出发,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指引,助力职业院校、专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质量观;同时,有助于推动实现行业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有助于职业教育优势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

“以学会的信誉为推荐的学校、专业背书,也是行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是新型社会治理范畴下教育领域的创新改革。”张宁说,作为行业主导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探索者、先行者,深感身上的责任,这将激励学会更加努力地服务于产业创新发展。“恳请各企业继续给予支持,也欢迎职业学校对完善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意见和建议。”张宁说。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教育部教育督导局有关负责人说,教育评价要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聚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系统思维、破立并举、守正创新,谋划构建中国特色、分级负责、多元协同、世界先进的教育督导评估新体系,以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护航教育高质量发展深改提质保底。

“此项工作旨在探索教育部门组织,行业部门牵头,行业组织、领军企业、产业集聚区协同开展职业教育评价的新机制。”教育部教育督导局有关负责人认为,适配性评价工作以行业用人评价支撑教育育人评价,服务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坚守职教办学基底“不动摇”;围绕人才需求侧适配度与满意度,以破解就业岗位匹配度和适应度不高难题为切入口,坚持“跳出教育评教育”,探索“行业主导、企业主评、校企双向奔赴”的评价模式,以评价改革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倒逼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有力支撑。

各方普遍认同,适配性评价工作作为由教育部门支持、委托,首次由行业主导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有助于完善和优化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同时,构建教育管总,行业主导、企业主评,教产供需适配、校企双向奔赴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格局。”教育部教育督导局有关负责人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