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阳“遇见孟浩然”

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摄影记者 马鑫


孟浩然诗云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道尽山水田园故人情。


如今则有

“开轩面汉江,相逢话诗情”,

道不尽“大家遇见大家”活动

掀起的古今诗情。


图片情景剧《千古诗“襄”》


10月27日,

“长江文学周”之“大家遇见大家”活动

最后一站来到襄阳


两三百名来自枣阳、南漳、

老河口、保康、宜城等地的诗人文友,

在孟浩然写出“春眠不觉晓”的岘山下,

聆听了一堂大师级的诗歌写作课;

在吹过孟浩然布衣青衫的汉江风里,

享受了一次“大家遇见大家”的

文学对谈盛宴


图片“大家遇见大家”对谈,中为吉狄马加


一次从黄河出发至汉江的讲座:

诗歌创作要有生命的体验


“……哦,大河!请允许我怀着最大的敬意/——把你早已闻名遐迩的名字/再一次深情地告诉这个世界:黄河!”


27日上午,一部深情而庄重、深邃而神圣的长诗《大河》朗诵短片播放,开启了吉狄马加的文学讲座。他以其长诗《大河》的创作心路历程为例,就当下诗歌写作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授课。


图片吉狄马加的讲座(通讯员周政摄)


吉狄马加,彝族,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国际性影响的诗人,其诗歌已被翻译成近四十种文字,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出版近百种版本的翻译诗文集。


“这是一个我国任何一个写诗的人都向往的地方,都应该来的地方。”多次来过湖北的他盛赞襄阳,“我以一种朝圣心理来到这里,历史上太多有名的诗人到过襄阳,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他们留下的重要诗歌无一例外地进入了中国诗歌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诗歌遗产。襄阳出了大诗人孟浩然这样的文化地标、诗歌地标,他留下的精神和诗歌仍在这片土地延续。”


图片吉狄马加为读者签名(通讯员周政摄)


何以在汉江边、长江文化带,用写黄河的诗作《大河》进行分享呢?吉狄马加称,自己在青海工作10年,那里是黄河、长江发源地,看到汉江、长江备感亲切,“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一样都很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今天的中华文明。”


谈到诗坛现状,吉狄马加说,我国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已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气质,尤其是互联网及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诗歌的传播方式,人人均可写诗,网络平台上的古体格律诗和新诗堪称海量,“仅一个‘中国诗歌网’,每天能收到几万首来稿,可以发布几千首诗!”


他指出,这种状态打破了以前的“何为诗歌”的标准问题,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诗歌的美学标准依然存在。在他眼中,每个少年都是诗人,因为他们的文字与语言发自内心,有青春情怀,语言有弹性。而且,中国是一个重诗教的国度,我们从小就阅读背诵中国古典诗歌,通过诗歌来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他强调,在诗歌写作越来越个性化的今天,其实对诗歌写作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有诗性、诗意。“创作诗歌是否既能表达个人情感,又能找到同频共振的人,带来感动,这很重要。写诗可以自娱自乐,聊以自慰,但如果想变成公共文体,要考虑你的文字是不是有生命的体验?是不是反映了普遍的人性?至少,想一想它能不能感动周围的邻居或者你的同事?就像我们今天读孟浩然,仍然有共鸣,有感动。”


也正因此,吉狄马加认为,AI替代不了诗人写作,因为诗歌有主体性,涉及“人诗合一”,“就像我们可以模仿孟浩然写作,但不可能脱离现实”。


一场古今大家穿越相遇的对话:

品读孟浩然诗歌的干净透明


台上,在悠扬的古乐声中,诗人孟浩然、李白、王维“穿越”到现场,赏花饮酒、吟诗作对,以“诗词”视角,与1300年后的人们话襄州“古今”,诵读孟浩然的名篇《春晓》;台下,人们背诵“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27日下午,由湖北省豫剧团表演的情景剧《千古诗“襄”》,开启吉狄马加和襄阳市孟浩然研究会会长刘阳、襄阳作家惠敏的“大家对谈”,走近孟浩然。


刘阳对“老乡”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如数家珍:著名山水田园开派人,青年时期居住在汉水河畔、襄阳城南的涧南园,后隐居鹿门风景名胜区,躬耕自食,写下了大量风格清新、自然流畅、豁达闲适的山水田园诗,受到世人追捧,世称“孟襄阳”“孟山人”,与王维合称“王孟”,诗歌收录于《唐诗三百首》就有15首,仅次于李白、杜甫等人排第5位。


图片吉狄马加与刘阳在孟浩然的摩崖石刻下


“今天,我们在这里致敬孟浩然,也许他正在岘山上遥望着我们呢!”吉狄马加盛赞孟浩然是一个干净透明的诗人,诗歌意境很高,清新、淡雅的气质跟自然山水十分吻合,虽然“入仕不顺”,但诗歌里并无悲凉落魄的东西,“相反,呈现的是他心理的极其稳定,和灵魂的极其干净。所以,李白十分尊重和欣赏他,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诗句,成就诗坛一段佳话。”


谈及“诗意田园与当下生活”,吉狄马加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怎么回归自己的内心,确实很重要。“好比我们现在所有的人,都好像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当列车停下来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在某一站走下来,看一看大自然最细腻最幽微的地方?看树叶上的昆虫,看树叶上的一滴露水……”


饱含诗意与哲思的比喻,再次为在座者呈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浩然世界,一个诗歌与文学、哲学的世界。


来源:极目新闻(记者:张艳 摄影记者:马鑫

编辑:刘思宇

审核:谢礼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