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式法包,口味多样的“脆皮三明治”

图片

越式法包

本报特约记者 张霓君

到越南体验小吃,越式法包无疑是绕不开的经典。越南人对这种美味的喜爱可以说已经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繁忙的街头巷尾、大型市场、正规餐厅,还是家中的厨房,这种食物“无处不在”。从清晨到傍晚,法包摊一直会散发诱人的香气,为城市增添一抹独特的烟火气。

在河内的日子里,《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品尝了不少版本的法包,最让记者难忘的,是河内老街的Banh Mi 25的法包。这家店人气旺得很,虽然同一条街上开了两家分店,但还是要排队。店内装潢带有浓厚的越南特色:斗笠形的灯罩、胡桃色的桌板……越式简约中带着一丝法式优雅,就像越式法包的味道。

记者点了店里的招牌——Bánh Mì Paté Xá Xiu,面包刚出炉就被切成两半,里面塞满了烤猪肉、浓郁的肉酱、黄瓜片、腌制胡萝卜和白萝卜、香菜,以及一勺特制的酱料。制作好的越式法包拿在手里热乎乎的,外壳看上去十分酥脆,在阳光的照耀下色泽明亮,一口咬下去,外酥里嫩,咸甜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这家店还提供“锅子法包”,这道菜会在小铁锅里煎煮多种食材,再搭配法包食用。与普通的法包相比,“锅子法包”更注重配料的丰富和融合。铁锅端上桌时,煎蛋的蛋黄仍是半熟的金黄,锅底的汤汁在热气中翻滚。记者点了一份鸡杂“锅子法包”,用刀叉轻轻划开流心的蛋黄,让它慢慢流向锅底的鸡杂和汤汁,用法包蘸着蛋黄和酱汁,夹上一块入味的鸡肉,一齐入口,面包的酥脆、鸡杂的嫩滑、汤汁的浓厚在口中交织,非常美味。

越式法包不仅是一种街头小吃,更承载着越南历史和文化的变迁。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越南受到法国殖民统治的影响,其社会文化被迫发生改变。在饮食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式长棍面包、奶酪和肉酱的引入。但越南人没有一味照搬,而是将这些外来食材融入自己的饮食习惯,创造出了独特的“融合殖民食物”。

越南面包师在制作法式长棍面包时加入米粉,使面包口感更轻盈,也更适合亚洲人的口味。面包的尺寸被缩小到适合手持食用的大小,促成便捷街头小吃的诞生。法国人最初在面包上涂抹的黄油和肉酱,也被越南人改良成越式肉酱:用本地猪肝、香料和黄油制作,既保留了法式的滑腻感,又加入了越南特有的香料味道。

最初的越式法包大多只配上简单的腌制猪肉或火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南人开始加入腌制蔬菜,如胡萝卜、白萝卜,以及新鲜香菜、薄荷等,形成如今更具本土特色的法包。法包的演变过程,是越南人在殖民统治下保持文化韧性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