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退役老兵和汉族军官跨越20年的“父子情”

今天的人物纪实报道,播出《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退役老兵和汉族军官跨越20年的“父子情”》。
人物档案
哈力克·买买提,新疆吐鲁番人,1958年出生,1977年入伍到昌吉军分区;服役期间,哈力克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0年,哈力克退役后回到家乡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当了一名煤矿工人,后来转行销售水果和羊肉。从1991年起,哈力克热心帮助外来务工人员陶金来、陶辉父子。陶金来2004年患病去世后,哈力克将陶辉当作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供他读完高中,并鼓励他投身军旅。这段跨越民族的真情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近年来,哈力克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和“最美新疆人”。
金色的暖阳,照耀着宁静的吐鲁番盆地。在托克逊县托克逊镇友好社区,今年66岁的哈力克·买买提指着墙上的家庭合影,为3个小孙子讲述家里面发生的故事。照片中,哈力克一家人笑容满面,其乐融融。其中,有一位身穿军装的青年军官,这是哈力克的养子陶辉——如今是新疆军区某部的一名少校军官。在当地,哈力克抚养汉族孤儿陶辉的感人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哈力克:陶辉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学习一直很好,小学三年级时,数学比赛还考过第一名。要是我不收留陶辉的话,他学坏了就不好了。我供养他,就是为了让他好好学习,长大了能够为国家作贡献。
哈力克是一位退役军人。1977年,19岁的他参军入伍,成为新疆昌吉军分区的一名战士。第二年,踏实肯干的哈力克当上了炊事班副班长,他和战友们精心烹制各种口味的饭菜,尽量满足连队里各民族的战友。从那时起,巩固民族团结的种子,就在哈力克心中生了根。
哈力克:当兵三年,我在部队里学会了很多东西,也懂得了要乐于助人,积极投身民族团结事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
资料照片:哈力克从军时留影(哈力克供图)
1980年,哈力克退役回到家乡托克逊县,当了一名煤矿工人。1984年结婚后,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辞掉煤矿上的工作,开始销售水果和羊肉;同时,也对外出租家中闲置的房屋。1991年9月,祖籍安徽的陶金来带着2岁的儿子陶辉来托克逊县打工,租住在哈力克的家中。陶金来自幼就是孤儿,在儿子1岁半时又经历了丧妻之痛。为谋生路,他带着年幼的儿子从老家来到吐鲁番打工,外出工作时,就把小陶辉独自留在出租屋里。有一天,天气突变,刮起了大风,气温骤降,而陶金来因为工作没忙完,还没回来。看着小陶辉一个人在屋里瑟瑟发抖,哈力克急匆匆地把他抱回了自己的屋子。
哈力克:当时陶辉孤零零一个人好可怜,我就赶紧把他抱到我的屋子里。我的媳妇给他端了一碗羊肉汤。陶辉冻坏了,把一碗羊肉汤全喝光了。看到他那个样子,我们夫妻俩特别心疼。
陶金来是一名泥瓦匠,经常奔波在托克逊县的各个乡镇。有的乡镇离县城比较远,有时候,他两三天才能回一趟县城。无奈之下,他就把陶辉托付给哈力克照顾。从此,小陶辉就和哈力克的孩子在同一张桌上吃饭,同一铺炕上睡觉。陶辉到了入学年龄,因为没有当地户口,上学的费用高一些,陶金来没钱时,哈力克就帮着垫付。
哈力克:陶辉6岁半开始上小学,当时外地学生的学费要高一些。有时候我就帮助他们垫上学费。陶辉的爸爸有钱了就给我,如果没有钱,他就帮我干点地里的庄稼活。
图片
哈力克夫妇和孩子们在一起(哈力克供图)
2004年,陶金来由于工作劳累,肾功能衰竭,不幸离世。15岁的陶辉,从此成了孤儿。那时,陶辉正读高中一年级。到了学校放寒假的时候,家长们早早地等候在学校门口接孩子,只有陶辉不知道去哪里。哈力克提出,不能让陶辉没有家,必须把孩子接回来。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哈力克:我骑着三轮摩托车来到学校宿舍,隔着窗户看到陶辉正一个人坐着。我赶紧走进去说,孩子,我接你来了,咱们回家吧。当时陶辉转过身去,悄悄地抹起了眼泪。
哈力克骑着三轮摩托车,把陶辉从学校接回了家。一路上,寒风刮在脸上很不舒服,但陶辉的心里却充满了温暖。哈力克的妻子再乃提汗给陶辉起了一个名字叫“托合塔洪”,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留下来”。虽然哈力克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但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将陶辉视为己出,给予陶辉父亲般的疼爱。懂事的陶辉也从此改口,称呼哈力克夫妇为爸爸、妈妈。
哈力克:从那天开始,陶辉就成了我们家最疼爱的孩子。我们陪他过春节,给他包饺子,让他感受到亲生父母一样的关爱。
在学校,陶辉一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2006年,陶辉有了报考国防生的想法。哈力克很高兴,鼓励他一定要报考,将来报效国家。陶辉收到新疆大学国防生的录取通知书后,飞奔着去告诉哈力克。正在街上卖羊肉的哈力克听到这个消息,赶忙收摊回家庆贺。
哈力克:陶辉对我说,爸爸,我考了新疆大学的国防生,我要当军官了。我听到后非常高兴,觉得对他爸爸也算有一个交代了。我赶快做手抓饭,把邻居、朋友都叫来,庆祝陶辉考上了国防生。
陶辉上了大学以后,离家远了,他也成了哈力克最大的牵挂。不忙的时候,哈力克就和妻子带上新鲜的葡萄和家里烤的馕,从县城出发坐3个小时的长途车,到乌鲁木齐看望陶辉。2010年,陶辉被分配到新疆军区某部,成为了一名排长,第一个月的工资4000多元,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些钱寄给了哈力克。有过从军经历的哈力克知道,部队里面纪律严明,对于陶辉工作上的事,他从不打听。
哈力克:我们从来不过问部队里的工作,因为我也当过兵,知道部队的保密要求。平时我只是问他吃饭了没有,休息了没有,别的就不问了。
图片
哈力克夫妇近照(杨鸿 摄)
在陶辉的影响下,哈力克的女儿巴哈尔·古丽在2013年也参军入伍,成了一名通信兵。两年的从军经历,让古丽理解了陶辉的自强拼搏,也更加懂得了父亲的无私奉献。她说,父亲永远是她的榜样,她会把乐于助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巴哈尔·古丽:我的爸爸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他一直以来总是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我从小受爸爸的影响,现在遇到谁有困难,就会第一时间过去帮忙。
2016年,在哈力克的见证下,陶辉和他的心上人迈进了婚姻的殿堂。哈力克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婚礼,看到亲朋好友载歌载舞送上祝福,哈力克笑出了泪花。而对于陶辉来说,维吾尔族父亲哈力克的大爱也深深影响了他。在部队,他利用会说维吾尔语的优势,当起了连队官兵的“双语”辅导员。他还拿出一部分工资资助托克逊县的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就像父亲哈力克当年帮助自己那样,去帮助别人。
图片
微电影《父亲》的视频截图
2016年,哈力克照顾孤儿陶辉的故事,被拍摄成了微电影《父亲》。片中展现的人间真情和民族友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对退役老兵哈力克来说,抚养陶辉成人后,他的真情奉献并没有停息。近年来,他主动担任了义务宣传员,走进周边的军营、学校、社区积极进行宣讲,宣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讲述互助友爱的家庭故事,引导边疆地区各民族群众积极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贡献。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是哈力克在部队时,班长一字一句教他唱的。虽然已经离开军营40多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本色和初心。如今,陶辉的女儿已经5岁,哈力克想他们了,就坐上火车去看望陶辉一家。漫长的旅途,却是哈力克的幸福时光。
本期《中国退役军人》专栏
作者:杨鸿 张建动
主播:徐佳慧 宋波
责编:张建动
主编:杨鸿
监制:吕锡成 谭淑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