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上饶】刘华散文:叩问石塘寻洛阳(原载《名家笔下的上饶》)

图片


开栏的话


上饶,地处赣浙闽皖四省交界,是上乘丰饶之地,向上富饶之城。上榜“亚洲100热门目的地”,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王安石赞誉上饶“山水有精神”,释觉范赞叹“江南山水冠天下,上饶山水冠江南”。

上饶文脉“万年长”。上饶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世界最早陶器发掘地”,理学大师朱熹、铁路之父詹天佑、爱国英雄方志敏等是上饶人的杰出代表。

上饶山水“有精神”。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龟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婺源篁岭等7个世界级文旅资源;全市3个5A级景区、36个4A级景区。“三清天下秀”、“龟峰天下稀”、“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晒秋、“悬崖仙侠世界”望仙谷、“过几天神仙日子”葛仙村、“一梦到徽州”婺女洲、“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等旅游品牌名扬四方。

上饶创造“活跃跃”。上饶人的血脉里流淌着创新创造的基因,今天的上饶大地,正如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所预言:“到处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正朝着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迈进。

为更好地宣传推介上饶丰富资源和厚重文化,反映上饶城乡变迁和上饶人创业精神,上饶文旅微信公众平台特开设【文艺上饶】专栏,重点选发以上饶元素为题材的各类优秀文艺作品,字数3000字以内为主。本栏目暂拟每周一、三、五推出,属公益宣传,文稿来源于社会推荐或作者自荐,有的来源于网络,推送后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来稿和荐稿,邮件主题请标明“文艺上饶投稿”,已发表或获奖作品请在文后注明发表或获奖时间、刊载媒体或所获奖项,尽量附150字以内作者简介。电子邮箱:sr8215716@163.com。网上有链接的可微信号联系荐稿:13320136566。名家写上饶的作品或已在大报大刊大网发表或大赛获奖作品优先刊发。


图片


石塘镇在鹅湖书院的前方,在永平铜矿的前方,在横亘于闽赣边界的武夷山下,在一条满是鹅卵石的河流上游,在厚厚的故纸堆里,在薄薄的折扇之中。

石塘镇是一本本奏章,一册册典籍,一页页契文,一轴轴书画……对了,石塘镇是纸上的古镇,纸上的家园,为纸而聚居于纸上,因纸而扬名于纸上。

我通过纸的倾诉,得知了石塘;

通过石塘,我要叩问纸的消息。

河床无语。虽然,因道路泥泞我不得不绕行,此时依然下着小雨,而那么宽的河面上,却只有一线细流蛇一般游走,团团簇簇的茅草齐人高,草秸上飘摇着上次山洪留下的纪念物。满床的石头更是历次山洪的见证。


图片


枯槁的河流是一种暗示。暗示着石塘已经老去,纸的历史已经发黄。因为,水是纸的生身父母,是纸的肉体和灵魂。不信,请读清人程鸿益所作的《铅山竹枝词》——

未成绿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洗之。

煮罢皇锅舂野礁,方才盼到下槽时。

双竿入水揽纷纭,渣滓清虚两不分。

掬水捞云云在手,一帘波荡一层云。

这首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铅山纸包括石塘纸的制作全过程,民谚则称之为“措手七十 二,一纸方荡成”,而在造纸的这么多道工序中,始终离不开水。石塘镇是纸做的,而纸又是水做的。

那么,我为干涸的河床而感伤,也就不奇怪了。

然丽,流水有情。原来,水早已走街串巷,登门入户。它在古镇的长街边徜徉,在许多人家的庭院里流连。像一个袅袅娜娜的女子,在雨巷中时而隐没,时而显现,狐媚一般;又像一帮捉迷藏的孩子,纷纷藏进别家的门户,甚至谁的床下,终是憋忍不住,在大门前探出明澈的大眼睛。

这是一条长达二千米的官圳,明嘉靖年间由铅山知县倡建。官圳在南面的石塘河上游引水,入口处的来龙山嘴正好有一块龟背形乌石,人们因地制宜凿石开洞,借用乌石的坚固,使之成为控制来水的闸口。河水沿着鹅卵石与三合土拌浆嵌砌的官圳,经镇东一片民居的地下蜿蜒穿过,而后分流成“人”字形,沿潘家弄和下街流去。每户人家的青石板下都有潺潺水声,有的人家索性引水入院,形成一个个方便盥洗的内官坑。


图片


流水认识每一张人面桃花。流水也记住了枕边所有的呢喃和梦呓。官圳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那是无疑的了,我想探问的是,这源源活水,是否也倾注了以纸为业的人们对水的膜拜和感恩,对财富的来势的渴盼呢?若然,这是多么虔敬的膜拜,多么真挚的感恩,多么生动的渴盼!

我追溯着石塘河水的来路,探究石塘的造纸历史。

早在元代,这里就有纸槽云集。至明代中叶,造纸业已十分兴旺,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当时,每年产纸上千万张,其中三十余万张作为奏本用纸被官府收购,其余则投放市场。正因为石塘及该县的陈坊和杨村一带纸业发达,明代的铅山县成为我国江南地区的“五大手工业区域”之一,与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浆染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一道名扬天下。清乾隆、嘉靖年间,印书制纸的大量需求推动了石塘纸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时,从事纸业者竟占当地总人口数的十分之三,最盛时仅抚州籍工人就有三千人。各地商贾自然纷至沓来,那早已倾圮的山陕会馆,那依然幸存的饶州会馆、抚州会馆,便是当年纸醉金迷的见证。

我追寻着石塘河水的去路,摄取石塘远行的背影。

在这里,满山竹海是造纸取之不竭的原料,茂盛的植被中富有各种可为纸药的植物,来自山中的流水不仅为制料抄纸提供了优质水源,这条石塘河还与古驿道联手,把石塘纸的美誉播撒到四方。石塘纸“名色亦异”品种繁多,有关山、连史、京川、贡川和毛边,等等。关山纸作为石塘的名产,用途较广,尤为北方市场所青睐。民国时期,石塘造纸厂生产的毛边、关山等纸,运往外地销售时都要打上“江西铅山石塘造纸厂”的朱红钤记,其中“石塘”二字稍有歪斜。听说,建国初有一批关山纸销往香港,当时的纸厂办事人认为原钤记上的“石塘”二字歪斜不美观,便重新雕刻了一枚“江西铅山石塘造纸厂”的印章加盖于上。不料,香港商家竟据此认为是假冒产品,要求退货,经厂方致书说明,那批纸张才被收下。这件事给了石塘一个教训,此后,外销之纸,一如既往使用老印章。谁让那歪斜的钤记早就成了石塘纸的身份证呢?


图片


沿着有水声相伴的街巷,我进入纸上的历史,纸上的生活。雕刻精美的门面就是它的封面,敞亮气派的厅堂就是它的内容,居家生活的场景就是它的插图。对了,如今在石塘能够看到的,就是一座座古民居了。那些老房子依然以纸号为标榜,它们的门匾依然陶醉在“赖家字纸行”“查家纸行”“复生源纸行”“金鸿昌纸行”“松泰行”的荣耀里。在众多纸行中,“复生源”名气尤大,杭州、天津乃至黑龙江均有其分号,北方有不少纸店都以挂牌经销“复生源”纸品的办法来招揽顾客,而铅山县城所在的河口街上,一些钱庄则以与该纸号有业务往来为荣幸。

鳞次栉比的建筑曾是财富的纪念碑,如今,它们正在老去,正在颓败,便成了金钱的墓志铭……(原载《名家笔下的上饶》)



作者简介:刘华,1954年生。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曾任江西省文联主席、江西省作协主席。著有长篇小说《车头爹 车厢娘》(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大地耳目》(系“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和长篇文化散文《灵魂的居所》等各类作品二十余部。



来源:上饶文旅之声

初审:黄昱艳
复审:刘诗良

终审:谢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