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个困境患儿的“常妈妈”,最希望孩子们忘了她

图片
图片

安定广场3号楼804室,隔街相望就是西安市儿童医院。

在很多病患心里,804,是一个温暖的代号,吃穿住用全部免费,当一个个困境家庭在疾病的深渊中不断下坠时,这里为他们重新托起了希望。

804室在西安有个家喻户晓的大名——“心羽家园”,负责人常向阳2017年自掏腰包创办这个家园时,父亲非常郑重地叮嘱她:“娃,给人希望很容易,但当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到你身上,你却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希望就会变成失望,那给别人的打击更大。你可一定要想清楚啊。”

确定女儿的心意后,父亲鼎力相助,省吃俭用,每个月都要拿出些钱资助家园运转。

2020年10月,父亲因病辞世。

“心羽家园”创立7年,父亲离开也已整整4年,祭拜父亲时,常向阳可以问心无愧地说,她从未辜负过父亲的信任和自己的初心,“心羽家园”的大门永远敞开,从不打烊,已经帮助过2000多个困境患儿家庭度过难关。

图片

正直善良的父亲对常向阳影响极大。

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后来做民政工作,经常给困难群众捐款捐物。

20世纪70年代,幼小的常向阳有一次随父亲到一个山村扶贫,亲眼见到一家4口人,盖着一床破破烂烂的被子。离开时,父亲偷偷把10元钱塞在了那家人黑乎乎的被褥下,那是他当时月工资的1/4。

图片

▲父亲和常向阳

以父亲为荣,常向阳的善良也一脉相承。

她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很早就加入了爱心志愿服务队。2000年,常向阳下岗。站过柜台,当过饭店主管,不管做啥,都没有停止过奉献爱心,资助孤儿、为病患筹款,经常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和救助活动。

2017年7月的一个晚上,常向阳到西安市儿童医院看望一位急需救助的孩子。经过医院廊道时,看到不少患儿家属为省钱在病房外打着地铺。其中有一位身材瘦小、头发花白的老大娘,蜷缩在一块爬爬垫上,身旁的碗里放着两个馒头。

她蹲下身,问大娘为啥睡在这儿。大娘说:“但凡有点办法,谁会睡这儿?”原来,大娘来自甘肃,3岁的孙子得了白血病,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挣钱。得知娃生病,媳妇赶回来和奶奶在医院照顾娃。晚上,病房只能留一个家属,她只好在廊道凑合一夜。面对常向阳的嘘寒问暖,大娘感慨地叹息道:“你们西安的蒸馍可真贵呀,一个就要6毛钱!”

常向阳不由眼眶一酸,她问大娘:“如果医院附近有免费吃住的地方,你去不去?”

大娘翻身坐起,打量她几眼:“你这娃,看着年纪也不小了,咋尽说傻话?哪会有那好事儿?如果真的有,或许下辈子能碰到。”

常向阳的心被触动了,她当即下定决心:为困境患儿家庭筹建一个“家”,管吃管住分文不收。

图片

当晚,她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父亲没有说话。

思虑一夜,第二天一早, 父亲郑重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怕女儿太累,也怕她不能坚持到底,反倒伤了人心。

确认女儿的坚定后,父亲立刻把老伴儿喊来:“以后留够咱俩买药和日常开销的钱,其他的都给阳阳去做事。”

图片

2017年8月,“心羽家园”正式成立。

为了让大家记住这个“家”背负的责任,常向阳有意把9月5日定为家园落成日,寓意“救救我”,而“心羽家园”的寓意则是给心灵插上爱的翅膀。

她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对面的老楼里租了一套200平米的房子,在亲朋好友的支援下拼拼凑凑填满了这个家。

母亲把自家正用的锅碗瓢盆、冰箱捐了出来,邻居送了椅子,好友给买了6组上下铺,常向阳又和小伙伴从一个撤柜的商场拉回了做饭的台子......经常与常向阳一起做公益的朋友,也纷纷加入了她组建的“心羽之光志愿服务队”。

图片

▲常向阳经常举着牌子去医院“寻人”

万事俱备,她举块儿牌子跑去医院“拉人”:“聊病情人家都挺愿意的,一说有个免费提供食宿的地方,人全都走了,说这是不是传销窝点来拉人头了。”

怎么会有这种好事儿?大病患儿花钱如流水,被经济压垮的家长们对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难以置信。常向阳只好求助医生帮忙做“宣传”。

不久后,常向阳和志愿者去医院,亲自把第一个患儿家庭接进了“心羽家园”。

孩子名叫芳芳,小肠伴感染坏死后做了手术,8岁了体重还不到30斤。一家五口,除了妹妹正常,爸爸、妈妈、哥哥和她都有些智力障碍。

刚来“心羽家园”时,芳芳爸的背包里装的全是发霉的馒头。常向阳说这不能给娃吃,结果他说了句让人心酸的话:“我们在家就这样吃。”

芳芳从春天住到了夏天,却只有厚的秋衣秋裤。一位志愿者从家里拿了些小女孩的夏装,其中有一条连衣裙,给芳芳换上。芳芳特别开心,拉着裙角不停转圈。

志愿者们看她肢体不协调,便四五个人手拉手围了个小圈,将她护在中间。芳芳仰着头,一会儿转倒在这个志愿者身上,一会儿转倒在那个志愿者身上。“我们笑着看芳芳玩闹,结果笑着笑着就流下了眼泪……”

图片

▲“心羽家园”是众多患儿家庭困境中的港湾

“心羽家园”入住的患儿家庭越来越多,常向阳自然而然就成了病患家属们最亲切的“常姐”,患儿们最爱的“常妈妈”。连医生都认可地对常向阳说:“治疗交给我,其他的都交给你。”

图片

从接进第一个孩子起,“心羽家园”再没关过一天门。

图片

一间约5平方米的小屋,是常向阳和两位同事的办公室,也是她的值班室,一张旧沙发她睡了很多年。

前来寻求帮助的家长都知道,365天、24小时,“来了,敲敲窗,家门就会为你敞开;只要你需要,常姐都在。”

图片

▲常向阳在给患儿喂饭

一般情况下,患儿住进“心羽家园”十来天,常向阳基本了解孩子的治疗情况和生活习惯后,会让孩子妈妈留下,爸爸出去工作挣钱。

“心羽家园”不仅解决了患儿家庭治疗期间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还针对因病不能上学的孩子特别设有小白课堂。每周一到周五的下午,美术、音乐、绘本故事、幼小衔接,课程设置丰富,患儿们依然拥有着和同龄孩子一样的多彩童年。

小白课堂,授课有专业的老师,助教都由患儿家长担任。用她的话说,大家共同参与,才是“家”。

她还经常和家长们聚在一起开“板凳会”。“其实就是唠嗑。这个家长说我娃遇到了什么情况,可能另一个家长马上会说,我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你可以怎么处理。大家交流彼此的经验,既有心理疏导的作用,也能少走弯路。”

图片

▲家园的伙食由志愿者和家长们共同完成

7年,2000多个困境家庭曾经以此为家,有短暂歇脚几天的,也有来了又去,一住好几年的。

康康两岁来到家园,住了将近四年。“刚来时全身肿得跟皮球一样,不会说话,不能走路。”

因为一次严重的高烧,康康罹患脑萎缩、脑积水、癫痫高血压、脓毒症、腭裂、神经发育落后等一系列疾病,其中任何一项的治疗费用都足以压垮他贫困的甘肃山村家庭。

刚到西安市儿童医院时,孩子在重症监护室躺了18天,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在门口睡了18天。一包方便面被小心分成4块,那是他们最奢侈的食物。

后来,有医生建议康康一家:“到马路对面找常姐。”

康康妈妈至今记得,第一次见面,常姐边问治疗情况,边把不断流口水的孩子抱进怀里,坚定地说:“行,你们就在这里安心住下。”

降血压、治癫痫、康复训练……康康住院出院、再住院再出院,来了不知多少次。西安城的这个“家”,让康康父母有处落脚、有床歇乏、不用担心吃喝,孩子的病有人关心有人出主意,自己的焦虑也有人倾听。

和许多患儿一样,康康在“心羽家园”学会了说话,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也拥有了正常的童年。

“当我亲眼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和蜕变,看到那些家长的眼神从灰暗无神到眼里有光,我就感觉真好,一切都值得。”

常向阳所有的付出,所图正在于此。有的家长离开后又加入进来,成为志愿者,延续着家园给他们的希望和温暖;回不来的,也时不时会给常向阳分享孩子们的成长。

“不需要记得我,只盼望孩子们健康成长。”常向阳说,断了联系,才说明他们的生活已经回归正轨,她从不期待孩子们记住她、感谢她,只希望他们远离、并且永远忘记病痛。

图片

常向阳的父亲在世时,经常坐10多站公交来看孩子们,每周至少来三四趟。来了就陪孩子们玩,开心得不得了。临走,再悄悄给女儿的抽屉里塞点钱,过后告诉女儿:“刚发了降温补贴,爸给你搁抽屉里了。”

2020年10月,父亲病危住院,昏迷了8天后,醒来看到女儿,第一句话竟然是:“你在这儿,谁在家园照顾娃儿们?”

父亲去世后,母亲操心更多了,今天给孩子们炸些丸子,明天给孩子们做些锅贴,想着法儿给孩子们改善伙食,增加营养。

图片

▲常向阳和母亲

家人们都懂常向阳的心,常向阳的哥哥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和志愿者轮流到家园值班,每天睡前都要检查水、电、燃气,以确保安全。

7年来,常向阳不但为家园倾尽心血,还陆续投入70多万元,自始至终,却从未听到过家人的一句指责。

图片

“其实我不认为我是公益人,我就是爱管闲事。我会一直把这件事做下去,趁自己还能动的时候,多帮助几个孩子,多圆满几个家,也算没白活!”

如今,“心羽家园”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熟知,甚至传到了海外。但是,爱管闲事的常向阳却希望,家园终有一天会空空荡荡,这些年她见过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最期待的是人间再无疾苦,孩子们无病无痛。

建辉慈善基金会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常向阳的情况后,提交了这一线索。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3年5月将她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