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聚焦六安:让有为者有位

图片


△安徽日报刊发《以实干创实绩 让有为者有位 六安探索开展干部常态化调研式考察》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近年来,六安市抓住精准考察识别这个基础性工作,探索建立常态化调研式考察制度。

这一制度把全方位了解、近距离观察、具象化评价有效串联起来,逐步构建起了立体式多角度的知事识人体系,既为选准人、用对人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参考,也有效推动了干部队伍“供给侧”精准对接改革发展“需求侧”。



图片

图片




精准定位,动态跟踪

明确考察对象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老区如何乘势而上,实现高质量发展?这背后,必须要有一支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干部选得准,发展才能走得稳。而干部考察则是确保干部队伍质量和效能的基础。”六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干部考察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不能“临阵磨枪”“急用急考”,更不能“套路化”“走过场”。

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发展大局,定期分析研判,明确考察对象,是做好常态化调研式考察的首要环节。

六安市围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工业强市战略、招商引资、国有企业改革等省市重点任务,深入发改、审计、科技、工信等主要经济部门,以及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3家市属国有企业,了解掌握经济发展一线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和领导干部现实表现。

“通过深入调研和细致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创新创造的能力,确保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干部队伍的有力支撑。”六安市委组织部干部一科科长张勤说,目前,具象化考察识别的触角在不断向高质量发展最前沿延伸。

紧盯重点班子、关键岗位和重点人员,特别是“一把手”和长期担任吃劲岗位、负责重点任务落实的干部,六安市委组织部在调研考察中,注重区分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将同类班子和干部横向比较。

今年以来,六安市组建6个调研组,利用3个月时间,对7个县区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12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8个新任职的市直单位“一把手”进行调研考察,全面了解每一个干部的综合能力。“我们注重分析研判每名考察对象的特点、优势、短板,通过‘逐人画像’推动干部选任精准对接改革需求。”张勤进一步阐述道,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才能释放推动改革发展的最大效能。

同时,六安市在调研式考察中注重挖掘领导班子建设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力求靶向发力、疏堵解难。

结合2023年度市委综合考核,六安市委组织部收集市管领导班子11个突出问题、19个干部困难诉求。针对收集的问题困难,梳理分析形成调研考察报告,再逐一研究并妥善化解,推动领导班子和干部聚焦主责、轻装上阵。

“叶集区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急需懂经济、懂规划的干部。”根据这一诉求,六安市委从市自然资源局选调1名副局长,担任叶集区委常委、叶集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这种常态化调研式考察,不仅重点突出增强了针对性,提升了考察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干部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当地干部对此深有感触。

在2024年市级机构改革前夕,六安市对市委督查办、市文明办、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等4家涉改单位进行了调研式考察,近距离了解干部的思想动态、现实表现及面临困难,有力保证了机构改革中人员调配的平稳有序。

“市委工作推进到哪、困难问题集中在哪,考察工作就跟进到哪”,这不仅是一句口号,也是六安市委组织部的工作准则。聚焦重要领域,绘制发展蓝图;突出重点群体,实现精准画像;针对堵点难点,疏通发展脉络……一场场干部考察新“攻势”在六安打响。



科学把脉,精准开方 

优化考察方式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近年来,六安市委组织部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将打开门来听、深入现场看、一线跟踪察贯通起来,在经常看、看经常中了解干部一事之能力、一时之担当、一贯之作风。

7月12日,舒城县千人桥镇朱槽沟河圩堤崩塌,镇党委书记带领一支100多名党员的突击队迅速行动,奋战一夜成功控制险情并转移22户38名群众。

“组织动员能力较强、处置突发情况及时有力……”市委组织部考察组,通过到现场看、见具体事,了解到该同志的实际工作表现和能力。

今年以来,六安市委及各级组织部门坚决破解“不提拔不考察、不调整不谈话、不考核不接触”的传统思维,坚持把干部考察工作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常态化深入工作一线、直面干部群众,考察工作实现了从任前急考到日常细察的有效转变。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六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带队,以干部科室为主体组成考察组,深入一线,采取查阅资料、个别访谈、走访干群等方式,面对面倾听领导班子建设存在的困难,近距离了解干部履职尽责情况。

这种考察方式,让六安干部考察变“听广播”为“看直播”,提升了考察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金山区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如何转化跟班学习成果?”“对干部交流学习工作有什么建议”……7月24日下午,在霍邱县委组织部,第二批赴上海市金山区跟班学习的5名干部正在畅谈所学所感,而县委组织部干部股工作人员则在一旁认真记录着。

在实践中不断拓宽调研式考察的方式手段,六安市委组织部还通过组织年轻干部座谈会、长三角实践锻炼汇报会、政策制定征求意见会等多种方式,让干部在实际场景中展现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这些活动不仅考察了干部的思路想法和言语表达,还了解了他们的综合文字能力和气质形象,从而多角度印证干部综合素养。

市委党校主体班教学期间,六安市委组织部会选派经验丰富的组工干部担任组织员,与干部同吃同住同学习,通过课堂学习、分组讨论、建言资政、社会调研等教学场景,近距离观察干部学风作风、境界格局、能力水平。

六安市委组织部不仅坚持把考察结果作为分析研判的重要依据,还注重结合信访信箱、巡视巡察、统计审计等不同渠道反馈信息,贯通市委综合考核、政府目标绩效考核、省季度赛马“三张成绩单”,深入分析、纵横比较、多角度剖析干部的真实表现。

六安市委组织部在常态化调研考察中了解到,市中医院领导班子在推进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短板,尤其是制度执行和应急处理能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六安市委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进了一位既精通现代医院管理又具备统筹驾驭能力的干部,担任该院院长。此举有效优化了医院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提升了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通过常态化调研式考察,六安累计为260名干部绘好精准画像,为38个市管领导班子科学把脉开方,形成班子运行分析报告38篇。

“常态化谈话走访、跟踪观察、分析研判的考察方式,好比带上‘望远镜’‘显微镜’对干部近距离观察、多角度评价,不仅提高了干部考察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而且为做好全市干部队伍建设的前瞻性谋划和系统性布局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参考。”六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立标引向,激励作为

用好考察结果


在前段时间的调研式考察中,六安市投创中心一名年轻干部,凭借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成效,被纳入全市优秀年轻干部库。

霍山县庙岗集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在村三年,成功推动了12个项目落地,有效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其个人连续三年在选派帮扶考核中获评优秀,荣获“全省第八批优秀选派干部标兵”称号。

目前,该同志被提拔为金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在六安市,像他这样在干部考察中被发现使用的优秀年轻干部并不罕见。

“我们将考准察实作为基础,选准用好作为目的,在干部中树牢了重实干、重实绩的‘风向标’。”六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考用一体贯通,将考察结果作为选人用人、调整调配的重要标准和关键依据。

今年以来,六安市委组织部通过调研式考察识别了159名不同领域的优秀年轻干部。“我们建立了包括乡镇党政正职、党群建设、科技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党外干部等11种类型的优秀年轻干部库,并逐人跟踪了解,及时培养使用。”六安市委组织部干部档案科科长洪亮说。

六安市委组织部分层分类建立的优秀年轻干部库,为六安市委推进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调配提供了重要参考,确保了干部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凸显了考察结果在实际工作中的积极影响。

用好考察结果,已成为激励干部善为敢为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六安市委将在各个岗位扛重活、打硬仗、攻难关和实绩突出的干部,列为重点培养选拔对象。同时,对于那些勤勉敬业、表现良好的干部,会优先考虑晋升职级等级。

以原六安市房屋征收安置处主任为例。他协调各类复杂问题,牵头完成城区3个项目8782套保交楼任务;牵头负责安置房分配环节突出问题专项清理整治,相关做法获省纪委监委肯定;牵头制定住宅小区地下车位管理暂行办法,相关做法被省住建厅在全省宣传推广……基于调研考察结果,该同志现被提拔为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从常态调研考察到发现选拔任用,一个个脱颖而出的优秀干部渐渐成为各领域的“领头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2024年,六安市先后提拔重用调研式考察中发现的优秀干部51人,占提拔重用总数的60%。

“干部干部,要干字当头”。对调研式考察中发现履职不力、状态不佳、能力不足的干部,六安市及时进行警示提醒。对于那些政治上廉洁上存在较大风险、干部群众反映强烈、违纪违法、不思进取、能力平庸的干部,坚决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2024年,六安市委共对6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进行了组织调整,牢固树立了“干得好就上、干不好就下”的鲜明导向。

“通过常态化调研式考察,要实现选出来的干部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六安市委常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说,“干部考察工作不仅要为选人用人提供科学依据,更是要释放出正向效应,激励老区干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推动老区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来源:中共六安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