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薯”蕴“致富经” —— 赫山区泉交河镇祥云村发展村集体产业工作纪实

红网时刻 通讯员 杨俊逸 益阳报道

办好民生实事,牵系着群众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近年来,赫山区泉交河镇着力“办好一件实事、惠及一方群众”,从祥云村人人爱种的“小红薯”入手,深挖蕴藏其中的“致富经”,用实际行动保障和改善民生。

图片

祥云村将闲置老村部改造成红薯产业基地。

“三问于民”直面难题

去年,泉交河镇开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三问于民”主题调研活动,发动镇村干部上门入户,深入群众中找问题、寻对策、问效果。以“三问于民”调研做“探照灯”,发现了一批群众最关切、最挂念、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其中,在全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祥云村,存在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外出务工者多、闲置劳动力多、群众增收途径少,集体资产利用率低、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基础薄弱。面对难题,镇村两级不畏惧、不回避、不退缩,村“两委”干部多次召开支委会、党员组长会、户主代表会进行商讨,群策群力思考解题方法,并多次到外地学习产业发展经验。根据祥云村地质特点、种植习惯、群众意愿综合研判后,确定集中力量发展红薯产业的目标。

图片

晾晒红薯片。

“四管齐下”灵活解题

确定了发展方向,“如何发展、怎么种、谁经营”等一系列问题摆在前头,经过驻村工作队员、镇村干部的多方研讨、调研取经,祥云村确定并实行了四项强效举措,多管齐下,切实解难题。引“良种”。为进一步提升红薯产量和品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前往红薯种植大省山东、河南,考察优良红薯品种,经多方比较、筛选,成功达成合作,引回山东优质红薯种苗,单株产量达3—5斤,较本土品种实现了产量翻番。推“良法”。一方面,创新经营方式。推行“农户+村集体+合作社”三方合作模式,发动农户自行种植红薯,提供原材料,村集体将闲置老村部改造成红薯加工基地,同时引进博翔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红薯原材料,并进行生产加工、管理销售,实现合作经营。另一方面,培优种植方法。充分利用驻村工作队资源优势,积极联系对接市科技局,成功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担任市级科技特派员,到祥云村田间地头开展实地培训,带领村“两委”干部、合作社管理人员到优秀红薯种植基地学习,传授科学、专业、高效的红薯种植方法。用“良土”。将50余亩闲置旱土进行开垦,规划成红薯集中种植区,盘活利用闲置土地的同时,红薯种植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出“良品”。统一采购专业生产设备,开展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加工,注册并打响“悦福祥”品牌,生产销售的高品质红薯粉、红薯片、红薯淀粉等产品实现产销两旺。

图片

祥云村“悦福祥”红薯产品。

“三方增收”成功破题

自发展红薯产业以来,祥云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农户增收。为监测户、脱贫户免费提供红薯种苗,以成本价售卖给一般农户,提升农户种植红薯的积极性,并解决了一批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合作社以0.65元/斤为保底价收购红薯,在此基础上多劳多得。截至目前,共为217户农户提供红薯种苗,其中脱贫户41户。村集体增收。村集体通过将厂房、设备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收益,在每年3万元保底分红的基础上,获得0.5元每斤的销量分红,每年约为村集体增收5万-6万元。合作社增收。通过“农户散种+集中种植”的方式,实现了原材料稳定供给,合作社线上、线下广开销路,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销量稳步提升。截至目前,红薯粉年产量达6万斤、红薯淀粉4万斤、红薯片5千斤,年收入达30余万元。

祥云村敢啃“硬骨头”,打了“翻身仗”,进一步解决了群众增收难、产业发展弱等民生问题。然而,“民生路”没有终点站,办好民生实事更没有“休止符”,下阶段,泉交河镇将持续深入调研,敢于直面难题,将利民惠民的实事办精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