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小伙捐造血干细胞一月后完赛马拉松,外卖诗人写诗点赞“生命阶梯”

全文3210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32岁的贺先生在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个月后,完成了半程马拉松比赛。

02贺先生自2002年起开始献血,累计捐献血液8500毫升,2018年加入中华骨髓库。

03由于贺先生的捐献,外卖诗人王计兵为他写了一首诗《生命的阶梯》,称赞他的义举。

04昆山共有10525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成功捐献人数占苏州的33%。

05贺先生的故事是昆山市红十字会爱心事业的缩影,他们连续八届获得“感动昆山”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10月27日,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个月后,贺先生重新站上了半程马拉松的赛场并顺利完赛,给一个月前的捐献画上了一个酣畅淋漓的句号,“赛前,我的各项指标都正常,表明我已经恢复得不错啦!”贺先生是一名“80后”,在江苏昆山市交通系统工作,2018年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今年8月,贺先生和一名患者初配相合,他毫不犹豫地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苏州第268例、昆山第87例成功捐献的志愿者,“外卖诗人”王计兵还为他写了一首诗称赞他的义举。其实,在昆山,像贺先生这样的志愿者、捐献者很多,他们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共有10525名志愿者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2年间实现了捐献人数从“0”到“87”的突破,成功捐献人数占苏州的33%。

完成6年前的承诺

他成了昆山第87例捐献者

接触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缘于贺先生坚持多年的献血经历。早在2002年,他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献血,至今已参与无偿献血23次,累计捐献血液8500毫升。“我从大三就开始无偿献血,那会儿偶然路过一辆献血车,只是想了解一下自己的血型,就加入了。”第一次献血之后,贺先生觉得自己身体素质还可以,也能帮助到别人,就坚持了下来。2018年6月,他在献血时申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8月,贺先生接到昆山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说他和一名患者初配相合,询问他可否配合进行后续捐献流程,贺先生听到后马上就答应了,“我回家之后和妻子商量,她也是交通系统的工作人员,了解了这个事情后很支持我的决定。”

图片

贺先生成为昆山市第8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贺先生说,“住院时,整个病房只有我是捐献者,其他都是病人和家属。对面病房一位病人去世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门口很痛苦,让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住院几天里的所见所闻,坚定了我的想法:挽救一个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9月19日,在苏大附一院细胞采集室内,贺先生历经4小时30分的采集,顺利捐献了32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抽完之后我一下子就坐起来了,开心啊!感觉任务完成啦!我是6年前入库的,这次完成了6年前的承诺!”

“外卖诗人”为他写诗

捐完一个月后他跑了场马拉松

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贺先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怀,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他还收到了“外卖诗人”王计兵为他写的一首诗——《生命的阶梯》。“我们是在单位举办阅读会时认识的,当时得知我俩是徐州老乡,又都留在昆山工作,感到十分亲切。我捐献结束后,王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送给我。”

诗中写道:“一个走到半生的人,被疾病抽去了脚下的梯子,现在他悬空,摇摇欲坠春天里。”而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就像是“抽取身体里的岩石,一节一节举起来,一条红色的台阶,带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基因。”最终,他们的造血干细胞被换到患者的身体里,那些被挽救了的受捐者,成了“拾级而上的人,已在微笑中频频仰望,面色红润,脚步生风。”

图片

“外卖诗人”王计兵写给贺先生的诗(为保护个人信息,诗歌里写的名字隐去了)

看到这首构思别致、情真意切的诗,贺先生大为感动,“我一直觉得命运选中了咱们,咱们早一天捐献,患者的痛苦就少一天!”

生活中,贺先生是一位马拉松达人,从2017年开始跑步,参加了110次半马、4次全马。成功捐献一个月后,贺先生的身体恢复得不错,做了检测后各项指标都达标,就开始恢复跑步了,跑了一个多星期后按照原计划完赛了2024常熟尚湖半程马拉松,“在赛场上我还用手比了‘87’,算是给我的捐献画上了句号,身体完全恢复了,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庆祝仪式!”

图片

贺先生在跑马拉松,特意比了数字“87”

从“0”到“87”的突破

昆山用了22年的时间

其实,贺先生的故事是昆山市红十字会爱心事业的缩影,在昆山,有一支闪闪发光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团队,他们于2002年成立,22年间实现了昆山捐献造血干细胞数量的巨大突破:截至目前,昆山共有10525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其中87例成功捐献,成功捐献人数占苏州的33%。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苏州昆山市红十字会,见到了昆山造血干细胞捐献团队的几名成员。今年43岁的周萍是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也是昆山市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2年10月,中华骨髓库江苏省分库在昆山设立分点,周萍便报名加入了。周萍回忆说,自己被选中成为捐献者时,正是2003年“非典”时期,“当年6月底我刚走出‘非典隔离病区’就接到了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诉我和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相合。”周萍说,“我知道配型成功率是比较低的,所以接到通知后,感觉像是中了彩票一样。当时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幸运,竟然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去救一个生命!”

图片

昆山市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周萍旧照

当时的周萍年仅22岁,还没结婚,身材也很瘦小。“我虽然看着比较瘦,但身体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很快通过了两轮检查。我自己是学医的,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什么伤害。我平时在手术室工作,做的就是救死扶伤的事。现在能捐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救人,我觉得特别值。”

配型成功后,周萍向家人告知情况并征求意见,起初,周萍的母亲和几位长辈都有些顾虑,“他们不了解,以为捐‘干细胞’要开刀切肝呢!后来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其实捐造血干细胞只需在手臂上打针抽血,不是做手术,也不会影响以后的身体健康,才打消了老人家的顾虑。”

2003年11月28日,周萍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她的90毫升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16岁的少年。一晃20多年过去了,当年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周萍说:“在手术台上时,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我最终坚持下来了。现在回头想,当年做的决定让我受益终身,我从中收获的成就感、满足感以及让更多人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来,都让我感动,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如今的周萍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笑着调侃自己,“我现在比捐献那会儿胖多啦!”从周萍这第1例,到如今的第87例,每一个数字都熠熠发光。

图片周萍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

始于捐献的缘分

他们“微光成炬”,创造生命奇迹

李东是昆山市第6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6年,他在苏大附属第一医院捐献了11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2002年,一则题为《20小时生命接力》的新闻报道,让李东得知了台湾青年捐献骨髓拯救苏州姑娘陈霞的故事,他大受感动。2003年元月,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3年后,他接到了配对成功的通知,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捐献。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他说:“很多人都是先去献血才接触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但我是倒过来的,我从小就晕针,所以以前一直不敢献血。让我有力量去捐献的,是那次新闻报道里我看到了受捐者父母用沉重的一跪来感谢捐献者。那一跪里,是父母心啊!我感觉到了那种伟大力量,所以哪怕晕针,我也坚定地想要捐献。”

图片李东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

从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开始,他和红十字会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常参加市红十字会举办的各项公益活动,后来他担任了昆山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志愿服务队队长,一直从事对外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后面逐渐克服心理恐惧,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李东的徒弟李杰受到他的感染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于2011年成功捐献。

郭成奎是昆山市第3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在一次公益活动中加入中华骨髓库,2014年成功捐献,此后一直投身红十字事业。2020年,昆山市红十字会成立救援队,有救援基础和经验的郭成奎加入救援队并担任副队长,长期坚持在基层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年培训人数超过3000人。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郭成奎说:“经常看到医护人员跪地救人的新闻,这些都属于应急救护,步骤并不难,很多人经过培训之后都能做到,所以我希望通过培训普及专业知识,让更多人加入到救人的行列中。我捐献造血干细胞只救了一个人,我作为应急救援志愿者能救更多的人,这条路我会坚定地走下去。”

图片昆山市第3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郭成奎

昆山造血干细胞捐献团队多年间互相影响,发展壮大,如今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微光成炬,连续八届获得了“感动昆山”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10月荣登“中国好人榜”;2020年荣获第五届江苏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称号;2021年荣获第六届鹿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楷模”称号;2023年荣获第七届鹿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楷模”称号……

正如郭成奎所言:“一根蜡烛点燃另一根蜡烛,本身不会损失什么,只会让周边更亮。”他们的故事仍在延续,将会创造更多生命的奇迹。

紫牛新闻记者|张冰晶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记者拍摄、昆山市红十字会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您有新闻线索,欢迎点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