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记丨古人玩“银针验毒”,极大概率造成冤案

古装剧中,经常能看到“银针验毒”的情节——如果饮食中被下了毒,银针会立刻变黑。

银针真的可以用来验毒吗?

关于“银针验毒”的记载

古人确实认为银制品有验毒功能。

唐人所著《外台秘要》中,对此有明确记载:

“取银匙若箸或钗含之,经宿,色黑即是,不黑者非。”

拿银制的汤匙、筷子或者头钗,放在死者口中,经过一夜,如果银制品变黑,即可判定此人为中毒死亡。

南宋的宋慈,在《洗冤集录》中也写道:

“若验服毒,用银钗皂角水揩洗过,探入死人喉内,以纸密封,良久取出,作青黑色。”

意即是说,仵作验尸时,把用皂角水洗过的银钗,插到死者喉咙中,然后用纸密封。过一段时间取出银钗,如果呈青黑色,说明此人是中毒而死。

图:宋慈雕像

清人王又槐,在《办案要略》一书中说:

“银针试毒,必须用真纹银打成方可信用。”

按照他当师爷期间的办案经验,制作银针的原料,必须是纯度很高的纹银,这样的银针才能最好地发挥验毒作用。

“银针验毒”极可能酿成冤案

银针验毒,并非古人的凭空想象。

砒霜(又称“鹤顶红”)是古代最为常见的毒药之一,少量服用即可致人死亡。其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可通过烧炼砷矿石获得。由于提炼技术落后,古人所制的砒霜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硫化物,银制品容易与硫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黑色的硫化银。

换句话说,银针变黑,验出来的其实不是砒霜,而是砒霜里的杂质。

所以,用银针验毒,很多时候是无效的。

一者,如果下毒的人,不使用砒霜,而使用野葛、乌头等其他毒药,银针不会变黑。

二者,自然界中遍布含硫物质,鸡蛋、猕猴桃等不少常见食品,都能让银针轻易变黑。其中,最可能影响断案的是所谓“尸臭”(主要成分为硫化氢气体),“尸臭”会在人死后自然产生,不管自然死亡,还是被杀、中毒,都不例外。

图:银制品会自然变黑

也就是说,银针没变黑,不能证明死者未中毒;银针变黑了,也不能证明死者中了毒。

一个古代仵作,如果完全以《洗冤集录》《办案要略》为指导,验尸时,仅仅凭借银针变黑,就判定被害者中毒而死,那最后很可能酿出一桩冤案。

在清末著名的杨乃武冤案中,仵作沈祥给葛品连验尸,除观察到七窍流血等现象外,也拿银针探入死者喉咙,发现呈青黑色,和宋慈在《洗冤集录》中对砒霜中毒的描述一致,于是得出了葛品连中毒身亡的错误结论。

其实,葛品连实乃患病而死,仵作赶到时,其尸体已经肿胀变异,产生了硫化物,银针在喉咙里变黑是正常现象,并不足以证明葛品连中毒。

对“银针验毒”的迷信,让余杭知县刘锡彤认定葛品连肯定是被毒死的,遂对其妻葛毕氏施展“烧红铁丝刺乳,锡龙灌水浇背”的酷刑,得到了他想要的供词:葛品连夫妻租住了举人杨乃武的房子,杨乃武与葛毕氏有奸情,杨在十月初五给了葛毕氏砒霜,让她毒死葛品连。那些有利于杨乃武的证据,比如十月初五时杨乃武因事外出并不在余杭城内,则被完全忽略掉了。

近年来,受古装剧的影响,银针验毒的说法广为人知。“保健养生界”也借机宣称,银制品具有排毒功效,其变黑是吸收了人体内毒素的结果。银饰品、银器皿被宣传成了“祛湿排毒”的神器。

图:有关银制品能“排毒”的说法流传颇广

其实,如上文所说,银制品变黑的主要原因是和硫化物发生化学反应。空气、汗液等含有一定量的硫,银饰品佩带的时间久了,和这些东西相接触,自然会变黑,并不是他们吸收了什么毒素。

综而言之:(1)在古代,由于提炼技术落后,使砒霜中留有硫化物,可使银针变黑;(2)用银针验毒,极大概率造就冤案;(3)所谓银饰排毒之说,更是无稽之谈。

图:高纯度的三氧化二砷,不会使银针变黑

参考资料:华东政法学院语文教研室选编《法古文选》(1982年)、丁永林《院外医学杂谈》(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果壳Guokr.com《让一部分人先法医起来》(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霍斌《“毒”与中古社会》(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汤茜《中国古代仵作生态研究与历史观照》(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