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丨专访《小欢喜》制片人:中年故事拍爆款不易,结局一定欢喜

制片人徐晓鸥称:“我们只考虑会表演、有灵气、另外与人物有契合度,至于有没有名气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特别是生活剧,有时名气反而是一个问题,会自带人设。”

腾讯新闻《一线》 作者:胡梦莹

热播家庭剧《小欢喜》已经进入收官倒计时,自从7月31日开播后,就开始了霸屏的征程,不断缔造新纪录。根据云合数据显示,该剧以13.08%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电视剧霸屏榜第一;卫视方面收视一路看涨,在东方和浙江卫视的最近收视率(8月21日)均超过了1.3%。开播至今,累计微博热搜52个,其中15个热搜持续在榜时间46小时。随着剧情的深入,豆瓣评分不跌反增,从8.0分一路涨到了8.3分,在5.4万人中打出4星及以上的超过8成——这个评分比之前的《少年派》《亲爱的,热爱的》都要高。

眼下的热度,是制片人徐晓鸥都始料未及的。她向《一线》坦言,“这部戏没有太多灰色地带、或者争议性的东西,能引发那么多热议,天天有那么多热搜,还是有点超出预期的。”

时间往前倒退5个月,3月25日举办的一年一度北京电视节目交易春推会上,当时700余部推介的电视剧节目中,有十部剧被业界预测为“爆款预定”。不过当《面朝大海》《筑梦情缘》等剧折戟沉沙,《小欢喜》却是不负预期,在暑期档一骑绝尘。对于这个成功,徐晓鸥称有方方面面的因素,“所有真实的点看上去简单,其实是所有东西的高度统一。”至于“中年故事”容易成为爆款的说法,她却不认同,“任何一个类型,要成为爆款都不容易。”

徐晓鸥

在《小别离》之后,徐晓鸥就联手导演汪俊、黄磊、海清等原班人马筹谋打造《小欢喜》,剧集打磨历时三年,主创做了大量实地调研,保证内容的落地和可靠性。徐晓鸥强调,这部剧讲究真实性、烟火气,甚至从未想过撒狗血去吸引观众,“我们可以把每家都写成鸡飞狗跳、妻离子散,但在创作初期我们就想摒弃这些。”

甚至流量也从不是他们的考量。现在,剧中最主要的5位95后、00后小演员周奇、李庚希、刘家祎、吴施乐、郭子凡,也各自吸引了观众目光,其中周奇、刘家祎热度飙升,迅速进入新人流量榜单。但在此前,他们也不过是刚出道的素人小演员,“我们只考虑会表演、有灵气,另外与人物有契合度,至于有没有名气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特别是生活剧,有时名气反而是一个问题,会自带人设。”

至于未来,徐晓鸥及其身后的柠萌影业也将继续关注现实主义创作,除了“教育三部曲”的收官作《小舍得》,还将推出“女性成长系列”,她坚持,“生活剧永远都是硬菜。”

《小欢喜》的结局一定是欢喜的,基调温情并不狗血

《一线》:有网友说《小欢喜》另一个名字是《小别离》,你认可吗?

徐晓鸥:不太认可,因为完全是一个新的故事,只是主角名字沿用了上一部。我们在剧的开头就说了,方圆、童文洁只是中国千家万户父母的一个代号而已。所以应该不算《小别离2》吧。

《一线》:据说《小别离》刚杀青就开始策划这部戏。

徐晓鸥:我们当时拍《小别离》很愉快,大家也觉得在《小别离》里,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话题意犹未尽。那也是我们团队第一次做教育类题材,在拍的时候还是相对比较谨慎,也不知道如何把握地更好。拍到最后,大家觉得有很多话没在作品中表达出来。黄磊老师说,“我们要不再拍一部《小欢喜》吧?”当时就把这个名字定了,说“我们就写中国的高考”。

《一线》:这部剧的总编剧是黄磊,对其委此重任有没有过担心?

徐晓鸥:没有。黄老师最早,就是我们一起策划《小欢喜》的时候,就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前期编剧张巍老师也做了大纲、分集,后来因档期有一些冲突,黄老师就接过了这个活,由他来做总编剧。

其实《小别离》里有很多台词以及细节都是由黄老师创作的,他当时没有挂编剧,其实很多细节都是他现场自己写、自己添加进去的。我们对他做编剧的能力是非常信任的,觉得他会很棒。

《一线》:剧中三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三个家庭不同的形态设置出于什么考虑,比如他们都是中产阶级。

徐晓鸥:对。因为前期我们请鲁引弓(原小说作者)老师写了一部关于高考的小说。为此,他去到好多所中学做采访,采访高三的学生、家长、老师。在几百个案例中,他访谈了几百个学生,他觉得第一是打动、第二能代表社会一些层面的故事,这些他拿出来和我们讨论,他觉得有这么几种家庭是比较有代表性、他也有表达欲的。

其实原来海清、黄磊的家庭里有一条离婚线,但我们改掉了,变成了一个非常和谐温暖的家庭。这也是根据演员量身定制的,我们觉得方圆、童文杰还是代表温暖和谐的一个家庭组合。另外两家延续了原小说里的一些基本设定。

黄老师做编剧之后,在里面还加入了大量细节,对这两组家庭都有改造。包括沙溢演的乔卫东、刘静的乳腺癌,很多都是有来源于生活中的素材的。这两户人家增添了很多色彩。

《一线》:这部剧的戏剧冲突并不太多,是否剧情向积极温暖的方向改?

徐晓鸥:我看到一些网友的评论,虽然大家觉得在《小欢喜》中,情感矛盾还挺激烈的;但整个剧情我们是非常温暖的,避免了矛盾的极致化,更多是一些情感上的冲突。我想大家都不会觉得,《小欢喜》是一部狗血剧吧,创作的起点大家都看得到。当然如果要放开了写,可以把每家都写成鸡飞狗跳、鸡犬不宁、妻离子散,这些都可以写,在家庭矛盾中你是可以放大去写一些东西的。

但我们非常明确在创作初期,要写成每个人都是为了对方好,在向善的前提下,爆发了一些冲突。

《一线》:剧中几场重头戏:小陶虹推倒女儿的乐高、英子因抑郁跳桥、季杨杨剃光头开始理解父母等,这几场冲突你觉得跟大多人的实际生活一致吗?

徐晓鸥:一模一样的场面当然很少,但类似冲突会非常多。可能表达方式不一样,但这些矛盾点在千家万户都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妈妈反对你做你喜欢的事情,父母的爱让你觉得有巨大压力,在某一瞬间突然理解父母……这些我觉得观众会非常共情。

《一线》:现在社会中有部分年轻人认为“父母皆祸害”,你对中国式亲子关系是怎么思考的?徐晓鸥:作品里面表达地非常清楚了。在我们理解中,中国家庭所有的圆心都是指向孩子的,这是中国家庭的基本性。父母为了孩子好,特别是这一代,因为这一代的父母应该是70后了,70后的父母,他们的亲子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他们能意识到,比如即使有控制欲的父母,他们也是有自省精神的,他已经能想到了,会尊重孩子。这就是代际关系中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即使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代际矛盾依然是巨大的、激烈的。还是跟人类进步有关系吧,一代总比一代要强,下一代总是要冲撞上一代的。但这个冲撞不是恶意的,是在爱的前提下、以善意为核心的矛盾。我们更希望写这样的矛盾。

《一线》:剧情后来怎么发展,看电视名应该是欢喜结局,为什么想要安排这样一个结尾?

徐晓鸥:“小欢喜”嘛,总是欢喜的。虽然前面有沟沟坎坎,但人生要有小悲伤,才有小欢喜,如果一直都特别顺利,你也只能感受到顺利,也许并不能感受到欢喜。经过一些坎坷、一些磨难,反而能更多的收获欢喜。

选小演员只看演技,名气没任何意义

《一线》:几个小演员的戏都十分出彩,你当时是怎么选定这些小演员的?

徐晓鸥:就是通过海选的。我们当时试了几百个小演员,经过试戏,看他们与角色的匹配度,基本都还是素人吧。

《一线》:郭子凡是“X玖少年团”成员,周奇参加了《声入人心第二季》,各自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会考虑到流量的因素吗?

徐晓鸥:没有,我们刚拍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周奇参加《声入人心》,那时候《声入人心第一季》都还没有出来呢。我们就是考虑契合度,看演员与这个人物的契合度。一是一定要会表演、有灵气;二是,他要像这个人。这是很重要的。

《一线》:公众容易对年轻演员的演技存疑,在这部剧中,年轻演员的戏份撑起了半边天,你们有过类似的担忧吗?

徐晓鸥:我不担忧。《小别离》的时候,张子枫有一些表演经验,但其他小演员演戏经验并不多。因为小嘛,只有15岁,能演的戏很少,也没演过什么戏。但从《小别离》后,一路就这么出来了。

我们汪俊导演是非常会挑演员的,对演员的指导非常到位有效。这些小演员,我们制片方是和导演一起挑的。我们有共同的标准,就是挑会演戏的演员,有没有名气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其实在一些戏里,特别是生活戏,有时名气反而是一个问题,因为观众会从人设的角度看他。我们要让观众相信,这就是你身边的孩子。

《一线》:挑选完之后,有给他们做一些培训吗?

徐晓鸥:会有一些培训,不过这些孩子还是会演戏的,不是说一路培训他们,使他们会演戏。他们天然就是具备演戏能力的。但具体到一些戏里,应该怎么表演更准确,这是导演的能力了。而且,从小演员的角度,他们也应该觉得很幸福吧。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是教科书级的演员,在里面能够学到非常多的东西。

《一线》:父母的阵容里,除了海清、黄磊,还有沙溢、陶虹、咏梅,当时按什么标准选中这些教科书级的演员,组班子的背后困难大吗?

徐晓鸥:还是按照剧中的人物来的。我们还是很幸运的,因为我们的六个父母,都是按照心里的第一人选,组成了三个家庭。他们能够表演出来,并为人物的立体感加了很多分。

至于困难当然有,除了黄磊、海清是很早就已经商定的,咏梅老师、陶虹老师都已经很久不拍电视剧了,在小荧屏上已经久违了。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剧,他们一定很谨慎。过程中是做了很多工作的,比如他们相信我们整个的创作班底、柠萌的创作态度,以及汪俊导演、黄老师、海清这样的组合。他们能相信,这是一个在认真创作的班底。

另外就是,导演和我们及几位演员聊人物、聊创作,就是说为什么要设定这样一个人物,想通过这个人物表达什么,希望他会怎么演。他们能对班底信用,对创作会有热情,就是这个人物让他有得演,具备创作创作。这些最根本的东西,还是很打动人的。

《一线》:演员的阵容是启用了一众戏骨级演员搭配新生代,之前很多生活剧都是这样的做法,这是行业现在找到的生活剧的突破口吗?

徐晓鸥:别的戏我不太好评论,但就从《小欢喜》来说,就是纯粹按照年龄来的。他们父母就应该是这个年纪,比如40多岁,孩子们就应该是18岁。就是按照这个年龄段来选的演员,倒不是说刻意,它本身的人物就是这么个人物,我们只是按照这年龄来选对应的演员。从戏量来说,家庭里的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是五五开的戏量。

《一线》:之后再做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演员搭配也是会根据戏的题材走,不会设限吗?

徐晓鸥:是的不设限,还是和戏的类型、故事表达有关系。不纯粹说,市场需要这样搭配,你就一定要这样。不是这样的,市场反馈是一个参考,当然也不是说,市场怎么说我根本无所谓,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创作的本心上去。比如一个老人的故事,他自然主角就是老人。你是年轻人的故事,当然就是年轻人。

“中年故事”容易变爆款?不认同“容易”这个说法

《一线》:今年暑期档出现了不少教育题材,觉得是怎么催生了教育题材热,是偶然还是必然?

徐晓鸥:教育题材本质是家庭伦理剧、家庭剧或生活剧。从大的题材来说,它的切口是教育切口,有些看上去是教育切口,但真正讲的不是教育的事,只是从这个点切入,讲的和教育也没多大关系。这些都没对错,只是大家选择的创作方向不一样。我觉得是必然吧。教育本身就是家庭里一个很大的主题,还是会找到这些以教育为切口的创作方向。

《一线》:很多人说,《小欢喜》非常写实,在教育题材中怎么脱颖而出,比如成为爆款剧的制胜秘诀是什么?

徐晓鸥:要成就这东西我觉得因素很多,也比较复杂。是方方面面的,就是所谓“真实的点”,看上去简单,但其实它涵盖了创作所有的部分,从剧作、拍摄、演员表演到美术、场景都有关系,是所有东西的高度统一,才会让观众相信这东西是真的。当中缺掉一环,可能观众都觉得不对,“不是我的生活,不像我的生活”。这是一个综合因素。

《一线》:豆瓣目前超过五万人给本剧打出了8.3分,你觉得这能代表这部剧成功了吗?之前有预料到口碑反响那么好吗?

徐晓鸥:口碑反响好,我们是预料到的。我们觉得这戏还是有它非常独特的地方,会给观众一些不一样的感受,而且我们相信这部戏的真实是能打动观众的。这一点,在播出之前我们就做了预期。

至于有那么热烈的反应,天天都有那么多热搜,这还是挺出乎意料的。因为这戏里并没有太多灰色地带、边缘性或者特有争议的东西,它不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一般来说,能上热搜的争议性话题比较多。我们的故事还是很温情的,所以才能感动观众。但引起那么多热议、上热搜,还是有点超出预期的。

《一线》:现在有一种说法,在甜宠剧泛滥的前提下,《小欢喜》等讲述“中年故事”的电视剧容易成为爆款,你对于这个说法是否认同?

徐晓鸥:“容易”这个说法我不太认同,其实中年剧也很多,并不少。无论哪一个类型,要成为爆款都不容易。甜宠剧也很多,做甜宠剧的爆款也不容易,都是自有它的妙处。但是中年故事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写的。除了年轻人,还有大把中年人也需要表达他们的生活。在影视上取得共鸣,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生活剧我觉得是硬菜,是我们最能去共情的类型。

《一线》:中年题材不容易写,投资回报率一般不高,甚至有砸锅的风险,但在《小别离》后你们果断筹备了《小欢喜》、《小舍得》教育三部曲,是出于什么原因?

徐晓鸥:我们对教育还是有感触吧,我们还是想表达。而且教育是现在中国家庭里最难的一件事。就像我刚才说的,中国家庭里的圆心都是指向孩子,孩子的基本点就是教育。如果曾经大家觉得中国家庭的痛点在于房子,那么当代社会中国家庭的痛点是在教育。通过教育这个点,可以看出很多中国家庭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我们人也发生了变化。

《一线》:在资本看中流量、商业化的背景下,是否想努力打响品质剧的保卫战?

徐晓鸥:这是所有影视公司的目标,没有一家公司说我不想做品质剧。只要在业界具有专业精神的人,都想做品质剧。这个心情大家都应该是有的。但是能够做到多好,也是对每一家影视公司的考验。

《一线》:有一种说法,“中年故事”往往是最贴近生活、最贴近现实的。普通人在生活中的痛苦、挫折、迷茫看上去并不美,却蕴含着生活的真相,这正是此类电视剧很难被替代的优势。你是否认同?

徐晓鸥:对,因为它更接近生活,但往往又能给观众一些生活上智慧的启迪,以及爱和温暖。很多观众可能会在剧里看到和他们相似的困难,但剧里提供的解决方法、心态及生活智慧,又能让他们获得启发,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我觉得这可能是生活剧吸引观众的一点。

《一线》:在“教育三部曲”之后您还有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计划吗?

徐晓鸥:我们今年还有一个“女性成长系列”。《三十而已》、《二十不惑》,我们还有一些关于女性观的表达吧,这也是我们写的一个新系列,可能明年会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