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峰会召开在即,记者有机会采访财新社长胡舒立。对此次峰会,对财新正在进行的付费阅读的大实验,我们有如下对谈——
记者:财新峰会目前已经举办到第九届,作为每年底最重要的经济盛会之一,财新峰会一直以权威、前瞻、深入为特征,兼具现实关怀与学术追求。这次峰会日程很有吸引力。可否透露一下今年筹办的背景?
胡舒立:财新峰会一般都会以当年人们最关心的议题为核心,在内容设置与组织形式上,更好地体现这一主题,方便与会嘉宾有更好的切入点。财新峰会每年都在寻求突破,以往曾设有诺贝尔奖得主专场,和孙冶方基金会合作等。一如既往,我们做了九年,越来越精彩。
今年以来,“财新峰会”从一场年终盛会延展上升成一组“峰会系列”,包括在海外非常有影响的“财新国际圆桌”,覆盖了从IMF春秋年会、南非金砖峰会到G20峰会的所有话题,现场讨论,每次都非常引人注目。峰会本身也从一场变成两场,除年终的“年度峰会”外,在6月还有“财新峰会(香港场)”——首届香港场今年召开的时候,香港特首办、财政司、金融管理局、联交所一号人物全部出席,北京也有诸多经济与商界领袖专程前往,盛况空前,一票难求。
这实际上是让“财新峰会”走出去,能够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影响力相匹配,搭建成一个国际认可的交流平台,有助于集思广益和传递声音。
在这个基础上,财新峰会还邀请了重量级国际顾问,包括著名的美国“儒商”约翰·桑顿——他是布鲁金斯学会的主席、亚洲协会联合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又当过高盛总裁、汇丰银行北美主席,现在是加拿大巴理克黄金公司的董事长。另一位是今年七月刚刚退下来的麦肯锡全球董事长兼总裁鲍达民。这两个人有个共同特点,对中国非常熟悉和热爱。
财新传媒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公信力委员会,吴敬琏老师是主席,哈佛大学的萨默斯教授是顾问。钱颖一教授、谢平教授、肖梦(《比较》杂志主编)、徐泓(北大教授)都是委员,这些人当然也是财新峰会的顾问。
今年的年度峰会,获得了更坚实的基础,有了更清晰的远景。其突破,在总体规模和内容的丰富性上都是比较明显的。
记者:财新为什么这么看重会议业务?那这对财新传媒发展的意义何在呢?
胡舒立:财新峰会做了九年,明年是第十年了。能做得好,我特别感谢我的同事们,感谢这些心心相印的演讲者和参会者。现在回过头看,一家优质媒体,同时能够拥有成功的、有影响力的大型会议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在网络社交媒体时代,这恐怕也是专业性新闻媒体突围的选择之一。因为报道毕竟是单向传播,而会议是实实在在的交互传播;线上社交,用虚拟方式激发了社交渴望,不过按峰会的一句推广语,“面对面才是真认识”,媒体办高质量的会议,就在以最佳方式满足社交强需求。这对我们作为媒体的整体发展非常有意义。
不过,如果仅仅办一次两次会,恐怕还算不得真正的会议平台,必须坚持做下去,形成规模和稳定预期,做大做强做稳。这样的媒体主导的大型会议平台,整体市场本质上是赢家通吃的。我最近和美国一家超大型媒体集团的CEO聊天,他就谈到这个,说成功的会议当然非常有价值,但美国已经有了财富杂志和Forbs的论坛,再想有非常成功的大型媒体论坛就很难了。我听了很受启发。财新已经走了九年,加上此前的积累,走得早也走得很成功,正应该抓住机会,利用会议市场的“早鸟效应”,再上台阶,取得这个领域中舍我其谁的地位。
记者:那你现在可否详细介绍一下,今年的财新峰会有什么新意和突破?
胡舒立:可以说是提升和变化吧。
从规模来说,今年的年度峰会,从过去两天半进一步充实到三天半;从嘉宾人数看,过去基本是100名左右的发言嘉宾,今年我们已经确认的发言嘉宾就有220名。
规模体现实力。现在,到了年底,会很多,都叫了很大的名字,峰会、高峰会、领袖会,比比皆是。不过我觉得财新峰会有积累,有愿景,还是能够继续“高举高打”的方针,做成年底最重要一场民间思想盛会。我们的目标是“令人神往、一票难求”,朝这个方向走。
那么在这三天半中,有什么新鲜内容,就是你说的突破呢?我觉得,主要是通过精心打造的会议议程,囊括了当今最炽热的国内外经济金融话题。议程的设计是有专门的班子,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从6月底就开始进行,此后数十次易稿。应当说,峰会的议程设计,是其核心价值。过去议程准备时间两个月,这次是四至五个月。
议程为什么重要?因为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会,展现思想的内容。有些话题,非常重要,但由谁来讲?在大会讲还是小会讲?是开门还是闭门?另外,如何体现思想的传播和思想的冲撞,这都是由议程来统领的。
这些年财新峰会一直想突破大会宣讲的单一形式,进行多层次、多形式深入的思想讨论。通过精心规划的议程,今年峰会在这方面又迈出了一步,有几个重要特点:
一是对一些热点话题,坚定地搞闭门讨论。
闭门是相对的小会,发言更自由一些,听众交流机会更多一些。会中也会有一些“点评嘉宾”,就是参会提问,名字不上日程。闭门成为一种重要形式,更有趣的形式。
我说“坚定”,因为媒体办会,容易想报道,但会议是独立产品,必须尊重会议本身的规律,学习国际上重视思想交流的那些顶级会议的经验。所以我们在整体策划的时候,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做到毫不动摇,才做得起来,让闭门和开门交相辉映,让闭门真得闭得起来,符合高质量会议标准。闭门也和规模有关,规模大了,才“闭得起”,才是有层次的思想盛会。
二是内容多样,比较突出的,是我们今年在峰会加入了两套新的内容:一是排名颁奖,就是中国资本市场最佳分析师颁奖,还有ESG美好50成分股发布,这当然在活跃气氛的同时,增加了峰会覆盖面,丰富了商界参与主体,另外,颁奖排行本身,也体现了一如既往的财新价值。二是财新智库研究课题发布。这次两个课题,其中有一个由谢平教授牵头,探讨平衡互联网的竞争与垄断。这是国际关注的重大话题。我看了一下初稿,份量很重,有深刻背景。届时大家可以去听,当然这是个闭门会。还有一个课题,是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也是财新数据的研究主管王喆博士,对中产阶段健康消费焦虑问题的研究,这是个初稿,即将得到健康医改这个领域最重要的两位学者,李剑阁和朱恒鹏的指导。这个闭门会规模更小,不过大家也会很有兴趣。
三是其他的内容创新或说探索。除了大会主议题和专题讨论之外,我们今年搞了一批“会中会”,就是与大会主题一致同时又能够互补的、形式多样、内容垂直的论坛与活动。刚才说的排名颁奖,其实就是其一,不过还有一些论坛,例如投资论坛、女性经济论坛、新经济圆桌、科技论坛等。这些论坛与大会有同与不同:相同,在于都是同一主基调,内容设计、质量把控、甚至在议程上的体现格式,都是一体的,是峰会实实在在的一部分;不同,是有单独的合作伙伴,追求在某一重大领域的垂直探讨,与大会内容有某种互补性。这类子论坛还具备某种孵化的性质。比如女性经济论坛,新经济圆桌,我们其实有非常明确的扩展计划,在明年会纵向展开。
记者:你提到颁奖、排名,我理解财新过往很少凑热闹搞“最佳”,最近一两年,开始进入这一领域。是什么考虑?
胡舒立:这类排名业务,当然是财经媒体的重要业务之一。但中国市场排名太多,缺乏规则,基础不是很好。我们一直想进入这个领域,决定选择了国际合作的办法,与方法论成熟、品牌持久、获得公认的国际媒体合作。目前推出的两个奖项,与《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杂志合作的“资本市场最佳分析师排名”,以及与英国Dealogic公司合作的“资本市场最佳机构排名”就是如此。现在做了两年,效果很好,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当然这两个项目在中国市场还是初起,未来仍需要继续努力做扎实、做好。凡做事注重建立品牌,注意长期性,这是我们的优先考虑。
记者:还有你刚才提到闭门讨论,我想问,参加闭门的都是什么人呢?我从日程看,你们说“会员优先”,现在财新峰会已经实施会员制了?
胡舒立:对。财新峰会从今年开始试行会员制。这既是学习国际上一些重量级论坛经验的尝试,也可以和财新线上业务转向付费阅读的战略布局相配套。
在线上建立会员体系,我们还在做基本梳理和技术改造,希望明年初可以拿出比较完整的方案,这方面就不多讲了。我说说线下。
线下的会员制,是国际重要论坛的通行做法,比如大家熟悉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我还参加过一些其他的大型国际论坛,也是会员制。这当然是指机构会员。我们就是学习国际经验这样操作。当然一切还在结合中国国情和财新现实境况的摸索中。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一批创始机构会员,大约四五十家。从初步经验看,发展会员可以延伸峰会的传播触角,垒实峰会的基础,让峰会成为更有效率的交流平台。
会员有一系列权益。从参会角度说,主要是可以优先地、完整地参加财新推出的“峰会系列”,包括其中非常独家的闭门内容。刚才说过,财新峰会既是指这个年度会议,也已经发展为全年的“峰会系列”。除了今年新推出的、非常受欢迎的财新国际圆桌和夏季峰会,我们准备把财新这些年持续推出的、可以唱响一时的中型论坛也放进来,包括岭南论坛(3月)、横琴论坛(9月)、新经济论坛等,当然还要加以提升打造。财新峰会会员不仅可以参会,而且可以对议题设计提出建议,更可享受其他交流便利。
记者:你提到峰会的会员制与财新付费阅读的关联。会员体系建立有个过程,不过付费已经做了一年,现在成效怎么样呢?这可是真正的模式转型呀,你们是中国第一家。
胡舒立:是呀,付费阅读,其实在国际上已经是趋势了,在中国还挺孤单的。不过必须说,感谢读者的热情支持,也感谢财新团队的不懈努力,付费第一年,效果超过预想。
现在这个产品,我们叫“财新通”,上线一年,有着持续的、稳定的增长,现在累计付费个人用户超过20万,财新付费内容覆盖的机构用户数近百万。应当承认,对财新网来说,这个数据,比起我们的过去看重的UV、PV,也是相当不错的数据。特别是最近续订开始了,仍然保持了比较强势的增长。去年最初搞付费的时候,我们曾经担心财新网的PV和UV开始下滑,现在看基本是稳中有升的,财新网月PV过亿,UV5000万。此外,注册用户数超200万,阅读时长持续增长、页读数高于业内水平。
你说到模式转型,我很认同。财新毅然转向付费阅读,确实是想探索出媒体可持续生存的商业模式,希望能够让我们这种以新闻原创、现场采访为核心价值的新闻媒体,机构性的媒体,能够形成自身的有效率的造血机制,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此外,付费墙建立以后,对于我们应对中文世界猖獗的侵权,也有积极意义。付费阅读就抬升了侵权成本。
需要强调的是,财新网有理由走付费模式,靠的是高质量新闻。同时,我们的财经新闻不仅有报道,而且还有数据库支持。财新过去三年通过收购兼并,整合了企业、人物、股票、债券、宏观等丰富全面的数据库,在财新网移动端做了一个产品,叫“财新数据+”。通过新闻和数据交互性,可以支持财经新闻的纵深阅读;有了数据库对新闻的结构化和产品化,也有助于新闻前因后果关联图谱的直观呈现,甚至在数据中挖掘新闻线索和研究线索;不仅于此,新闻可能为金融数据分析提供应用场景,比如行业研究、财务报表分析、估值和投资标的匹配。这样的打通上下游的、贯穿阅读和工作场景的体验,正是有价值的创新。基于此,“财新通”获得数据支持,许多数据查询阅读对订户是免费的;此外,“财新通”还有一款升级产品“数据通”,用户可以享受查询使用整个数据库的全部便利,包括我们最新收购的国际宏观经济数据库CEIC的移动版内容。这在业内非常受认可。
记者:那可以说经营模式已经转型了吗?
胡舒立:整体看,我觉得现在还是双引擎,就是赞助广告业务和订阅业务并重。付费订阅成长会有一个过程。而且,在付费的基础上,还有可能发展建立在精准投放基础上的广告业务,特别是财新的用户都集中在金融白领、公司高管、学界政界这样的人群,而且读者对付费认可,对服务和互动有进一步需求。当然这还都是设想。
不过,财新需要不断扩大读者面,是肯定的。其实,我们一直在学习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特点,摸索各种方式,让付费和免费有一个好的结合,让更多的读者熟悉财新,尽可能降低进入门槛。这包括免费试读、红包阅读等方式,还即将推出多种其他方式,降低财新阅读门槛,让广大用户有机会看到财新内容。
财新在中国首推付费阅读,承担了巨大压力,也获得了事前没想到的、来自沉默大多数的巨大支持。不过我们仍然要不断改进运营和服务,现在面对的技术挑战也是很大的。说到底,付费第一年只是实验的一年,第二年会成为提升的一年。我们也欢迎更多的批评和建议。